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医生与你说说排便这件事

2020-05-22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排便,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行为,它究竟是怎样完成的?需要哪些器官、肌肉和神经等的参与或控制?为何会出现排便异常?排便异常有哪些?婴幼儿排便和成人排便的过程是一样的吗?……这些问题都将在本文中得到答案。

  

  粪便是如何形成的?

  食物从口腔经过咀嚼,沿食管到达胃,在胃内经过研磨、消化,将食物变成细小的颗粒,此后便到达小肠;小肠将营养物质充分吸收、消化,将食物残渣和废物运抵结肠,在结肠中水分被吸收,食物残渣和废物在结肠内细菌的作用下不断被降解,并运送到结肠的远端形成粪便,在结肠的运动下,如袋状往返运动、蠕动和集团运动等运动形式下,将粪便不断运输到直肠;当粪便刺激肛门的结构肛窦时,便引起了排便反射。如果条件许可,则会排便,如果环境不允许或不合适,则暂时抑制粪便排出直到环境可以允许排便。

  如何完成排便反射?

  排便主要涉及两种,一种是反射性排便,一种是意识性排便。

  反射性排便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分为两步:第一步,产生便意。当粪便在直肠内累积达到一定的压力时,就会刺激直肠壁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传导,促进直肠肌肉的收缩,肛门内括约肌放松,粪便逐渐到达肛门,紧接着产生便意;第二步,自然排出。直肠收缩和肛门内括约肌放松,粪便继续下推,传至大脑,盆底肌放松,肛门外括约肌放松,粪便排出。

  意识性排便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起直肠收缩、盆底肌放松及肛门内、外括约肌放松,此时增加腹压,压迫直肠,挤着粪便排出,直到排完大便。此时,如果条件不允许,直肠收缩及肛门内括约肌收缩,粪便又回到结肠;同时神经信号传至脊髓,引起盆底肌及肛门外括约肌收缩,暂时阻止粪便的排出;传到大脑,肛门内、外括约肌持续收缩,直到将肛管内的粪便挤回直肠,终止排便。


  排便反射的类型有哪些?

  排便反射的类型一共有四种,分别是蠕动性排便、反射性排便、意识性排便和规律性排便。

  蠕动性排便:受结肠蠕动的影响,随时产生随时排便,例如马。

  反射性排便:粪便在直肠内达到一定的压力时,便引起排便反射,将粪便排出,表现为分次排便,新生儿的排便就属于这种。

  意识性排便:根据条件许可决定是否排便,正常成年人和小儿(4岁以上)的排便反射就属于这种。

  规律性排便:意识性排便经过训练便形成了规律性排便,例如有的人每天吃完早饭后会大便,这也是成年人经常出现的一种排便反射。

  参与排便反射的结构有哪些?

  器官:结肠、直肠

  神经:直肠壁神经、脊髓、大脑

  肌肉:耻骨直肠肌、肛门内、外括约肌、辅助肌肉(如腹肌、膈肌、臀部肌肉等)

  粪便的种类都有哪些?

  进食24小时后排出,排出的便便为黄色软便;48小时后排出的便便为棕色棒状硬便;72小时后排出,为枣红色硬块。你可以根据你的便便形状判断你是进食多久后才排出大便的哦。

  另外,你也可以根据大便的颜色判断你的健康状况:

  黄色,这是胃肠道健康的表现;

  呈黑色或褐色,这是一种警示,提示你要注意健康饮食;但如果排出来的大便比平常还黑,或呈现紫色,有可能是胃或肠出血,你要当心喽;

  粘血便,可能是患有肠套叠、肠梗塞等疾病;

  粘血便中混有油脓,而且持续一段时间,非常有可能患有大肠癌。便秘的人如果拉出漆黑的硬大便,也可能是大肠癌的征兆。

  为什么会出现排便异常?

  如果粪便在结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过多被吸收、结肠蠕动慢或排便反射异常,则可能会引发排便异常,如便秘。

  肛门内、外括约肌不受控制的放松,则可能会引起大便失禁,如神经系统疾病或产伤等。

  盆底肌异常收缩或盆底功能性障碍(排便时,直肠与肛门肌肉的放松与收缩是相反的,但此时直肠与肛门肌肉同收缩或放松)等导致了大便在直肠内堆积,无法排出,引起便秘等。

  千万不要小看了排便这一简单的动作,它调用了身体的各个器官、肌肉和神经,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差错,都有可能会导致大便失禁或便秘。

  关于排便的这些小常识,你懂了吗?

  本文作者:施国伟、史朝亮、王阳贇、章俊

  本文配图:袁靖宇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张狮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