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紧急救治脑出血美籍华人

2020-10-24   浏览量:  文章来源: 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订阅号

核心提示:9月28日,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紧急救治了一位脑出血美籍华人。经过医护人员个体化精心治疗,患者病情逐步好转,头昏、肢体乏力症状缓解,2周隔离期满,核酸复检阴性,复查头颅CT无新发出血。

  9月28日,平日里再熟悉不过的120急救车的呼叫声打破了神经外科节前的宁静。一位中年美籍华人自美国辗转台湾入境上海,一下飞机即感头昏头晕、偏侧肢体乏力,120根据疫情防控定点救治要求,第一时间将患者转送我院,CT检查提示“颅内出血,中线结构移位明显”,神经外科孙青芳主任第一时间了解病情并作出判断:患者病情紧急,具备手术指征。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救治、一场与疫情防控关联的持久战拉开了帷幕……

  勇于担当 不辱使命

  刚进医院的时候,病人焦虑、惶恐,一时难以沟通,不能充分理解医生的诊疗方案,临床救治仍难以取得进展。一面是病情紧急,一面是疫情防控,还有一面是患者的不理解。对于这一被动局面,孙青芳主任在病情讨论时反复强调:“对待此类病患,我们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必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患者随时一声咳嗽、一个喷嚏都有可能诱发脑疝,从而危及生命”。

  为落实疫情防控与病患救治两不误,尽力缩短防疫战线,陆勇院长勇于担当,指挥若定,变被动为主动,迅即成立“微信工作群”,第一时间聚拢医院各条战线人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半小时不到就形成一套规范有序的“作战方案”:专人医患沟通、各岗位人员部署、患者安全转运、手术室与监护病房腾挪、后续隔离观察,直至解除隔离等各道环节、各个细节都安全无缝对接,规范“闭环式”管理流程,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至此,整个救治流程变得豁然开朗,有条不紊。

  第一时间成立“微信工作群”

  参与手术医师(左起):李晓娜、孙青芳、顾昌伟

  时值手术室装修搬迁,付燕娣护士长克服困难,腾挪出专用手术室;麻醉科陆志俊主任携精兵强将,身先士卒。术前准备阶段,孙青芳主任根据既定的手术方案,在疫情防控条件下反复模拟演练手术步骤,成竹在胸。在院感科及手术室专职护士盛琛的防护保障下,整个手术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术后,在医务科张文鹏副科长、重症监护病房(ICU)龙贻文主任的协调下,各兄弟科室主动配合,为术后隔离监护筑牢防疫安全墙。

  手术进行中

  星光有意 皓月有情

  手术这关首战告捷,患者清醒拔管,肢体活动自如,此刻,大家才如释重负,悬着的心终于松了些许。但随后的隔离监护治疗也不容小觑,这是最考验医护人员的耐心、细心和信心的持久战阶段。时值国庆中秋佳节,ICU仍满负荷运转,医护人员精神饱满,毫无怨言,毫不懈怠。针对如此“特殊”病患,每一项操作、每一次转运都存在潜在风险,每一位医护人员,尤其包括护工卫勤人员,都必须做到“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10月1日,术后的第一天,患者需行头颅CT复查。为了最大程度减少人员近距离接触,避免潜在交叉感染风险,院领导果断决策,选择夜间转运复查。

  CT复查提示:血肿引流满意,仍有少许未液化之血凝块,符合手术预期。此时,皓月之下,星光闪烁,微风拂面,倍感欣慰。

  月夜转运进行CT检查

  床旁操作,拔除引流管

  医患同心 阳光依旧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术后的治疗及康复也同样关键,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陆勇院长的指示,神经外科与ICU抽调骨干力量,确保节假日期间每天专科医师负责查房,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医院党政领导和孙青芳主任多次亲临监护病房,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关注患者需求,并全力为患者提供帮助。

  考虑到患者长时间处于ICU封闭的环境,同时也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不便人员探视,加之疾病本身导致潜在的额叶精神障碍,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健康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孙青芳主任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维度出发,在更高层次实现了对病人的关心与尊重。她主动用英语同患者交流,解释病情,又不时插几句沪上方言,缓解患者紧张情绪,让他感受到了“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也赢得了患者的高度信任。

  经过医护人员个体化精心治疗,患者病情逐步好转,头昏、肢体乏力症状缓解,2周隔离期满,核酸复检阴性,复查头颅CT无新发出血。得此消息,陆勇院长再次探视患者,表示慰问,让患者倍感亲切、深受感动。

  陆勇院长探视、问候患者


       编后:

  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作为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承担入境人员紧急救治任务的定点医院,在本次救治过程中,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全院多部门统筹协作,规范操作,严格管理,让患者满意而归,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本文作者/顾昌伟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陈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