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诉说病史开门见山,可以避免“走弯路”

2022-09-14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医生与患者沟通是一门艺术,患者与医生的交流同样需要技巧。这不仅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更是患者切身利益的需要。

  在如今的医院里,随着各种先进的检查仪器的出现,对病人来说是“福音”,对医生来说看病似乎变得简单。其实不然,成百上千种化验检查,每位病人从头到脚显然不现实。且不说昂贵的医疗费用难以承受,繁琐的检查带来的痛苦和延误的时间让患者不能接受的。所以,病史的采集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医生在诊断前,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许多“神医”、“名医”其实并不是其有“火眼金星”、“三头六臂”,而是他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更善于从患者的叙述中捕捉“蛛丝马迹”,选择必要的检查,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那么病史从哪里来?当然从病人的口中来。可见病人表达病史的重要性。

  人体就像一部设计精密的机器,哪里出了问题,机器就会“报警”,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舒服。譬如吃了不洁食物会拉肚子,受凉了要咳嗽、打喷嚏。所以,病人最直接的不适感受往往是“症结”之所在。而如何将自己的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医生明白,这也是需要斟酌的。

  在门诊,有的病人对着医生滔滔不绝,家长里短地说下去,有的甚至绕一个大圈子才回到医生的问话上。医生听得云里雾里,打断病人的话有点不礼貌,有的病人还会不开心,不打断的话又浪费时间,也没有头绪。有的病人回答医生的问题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患者在就诊时该如何表述,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医生更详细地了解你的病情,解决你的疾苦呢?

  首先应该“开门见山”,对医生充分信任。病人就诊时,应该将自己最直接的不适感受告诉医生,比如哪里痛、哪里痒痒等等。这样可以使医生有侧重地考虑你的病情,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使交流有方向。有些你觉得与疾病好像无关的情况,经过医生的分析可能会使诊断柳暗花明。

  其次,患者应该将自己的这种不适感受持续的时间及其规律告诉医生。医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就有可能得出结论。比如有规律的中上腹餐后痛,对于胃溃疡的诊断意义重大,而如果这种规律性的改变往往提示有溃疡恶变的可能。这些都需要患者提供病史。

  除此之外,患者还应该将自己的基础疾病告诉医生。这样可以给医生参考,是否与此次发病有关,有是可以避免“走弯路”。比如对于首次就诊的“吐血”患者,如果有支气管扩张的病史,则“吐血”倾向于来自气道:如果有上消化道的溃疡的病史,则“吐血”更多地考虑来自消化道,两者的治疗措施是不同的。尽快确诊对于治疗至关重要,此时的病史尤为重要。

  可见,病人就诊是时并不是被动地任医生摆布,而需要配合医生采集病史。但也不是话讲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围绕医生的提问,有些问题在就诊中应该尽量避讳,诸如:“医生啊,我的病是什么原因啊?”“我的病能治好吗?”“多长时间才能治好啊?”“要花多少钱?”甚至几十次的问题。其实,一则就目前医疗水平而言,许多疾病尚未找到明确的病因;再则医生若觉得有必要告诉患者的话,自然会详细告知:三则首次就诊往往很难对上述问题给出满意的解释。这样的交流无助于医生对疾病的诊断,而且耽误时间,甚至因此产生误会,影响医患之间的交流氛围。

  当然病人切忌自以为“久病成医”,疾病是会发展变化的,自作主张是对自己不负责;切忌“病急乱投医”,今天看报纸上写这个医生好,明天听广播说那个医生高明,四处求诊就是不好。医生了得病情要有个过程,既然看这位医生就应该充分信任,有持续性,这样即使这位医生不能给出满意的结论,也给你较好的建议,指明方向。
 

  本文作者/沈 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肺科教授)

  图片来源/摄图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陈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