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迎华诞、忆初心、共奋进|曾炳芳:薪火相传不懈奋进

2021-06-25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以病人利益为核心,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技术,这就是第一例断手再植成功后积累形成的断肢再植精神。陈中伟院士领导骨科时这样做,于仲嘉教授领导骨科时也这样做,而我们这一辈接任后也学着这样做。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报道   2000年的一天,医院医学摄影室的黄宗炜主任打电话说他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一张照片,问我想不想要。

  听他神秘的口气,我立即奔过去一看,原来是1972年拍的一张彩色照片,记录的是陈中伟、于仲嘉医师在奉贤农村田头访问农民的情景,那时的我是个刚出校门不久的住院医生,背着药箱随侍左右。

  黄主任因为照片里骨科三任主任同框而兴奋,我则因其激起对年轻时所受教育的回忆而激动不已。

  那时候,上级医生们除了孜孜不倦地教我们医学知识和手术技术,还经常带我们到农村去访贫问苦,到工厂去和工人打成一片,为的是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树立在临床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初心,因为他们自己就是经过这样的磨练,才取得断手再植的成功的!

  2003年第一例断手再植成功40周年,陈中伟院士接受采访谈到第一例断手再植怎么会成功时说:“我的想法呢,主要是靠一部分医生的技术基础和思想基础,还有呢,就是一个集体的力量,他想一个办法,你想一个办法,成了。”简单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

  断手再植需要技术无人不晓,那思想基础是什么呢?“敢为人先”,靠的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初心。

  事实上,第一例断肢再植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骨科医生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劳动者的艰辛,从而潜心研究手外伤的预防和治疗的必然结晶。

  (图片下载自今日头条)

  1963年8月7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上海接见第一例断手再植的有功人员,赞扬他们在中国外科手术史上完成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创造性工作,并勉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自那以后,陈中伟主任带领骨科一班人沿着周总理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进,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刻苦攻关更上一层楼。

  他们分析断肢再植术后肢体肿胀的原因,找到预防和减轻术后肿胀的有效方法;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肢体缺血后新陈代谢的进程,建立妥善保存离断肢体延长再植时限的技术,让缺血长达36小时的断臂得到成功的再植,使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再植中心;

  他们还创造性地将断肢再植技术应用于肢体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即肿瘤段切除和远端肢体再植。

  1978年我参加第3批上海赴西藏医疗队,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就收治一位年轻患者,一个农奴的后代。

  他左侧肩关节长了个肿瘤,像小篮球那么大,眼看就要破了,可病人说什么也不愿意截肢。

  我有心用肿瘤段切除远端肢体再植的方法来治疗,可这种手术在上海也只能由陈中伟这样的专家操刀,我还只是个住院医生,怎么办?

  看着病人痛苦无助而渴望救治的眼神,我毅然决然接受挑战,在医院的支持和同事的配合下,截除肿瘤段肢体,保留主要神经干,将远端肢体再植到躯干,保留肘和手的活动功能。

  尽管劳累有加,但看到病人康复后的笑容,一切就不足挂齿了!

  后来,我又在那里成功地进行了西藏高原第一例断掌再植手术。

  以病人利益为核心,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技术,这就是第一例断手再植成功后积累形成的断肢再植精神。

  陈中伟院士领导骨科时这样做,于仲嘉教授领导骨科时也这样做,而我们这一辈接任后也学着这样做。

  实际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后来在手与手指的再造,肢体复杂组织缺损的二期和急诊修复等四肢显微外科领域能够有所建树,都是我们弘扬断肢再植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向上攀登的结果。

  陈中伟院士和于仲嘉教授被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授予 “终身成就奖”,我被授予“杰出贡献奖”,荣幸之至!

  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学科的发展,骨科拥有修复重建、创伤、关节、脊柱、足踝、肿瘤,儿童骨科和运动医学等各个亚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位居中国医院骨科声誉排行榜第3、4名,中国医院科技量值—骨外科学第1、2名。

  (图片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摄影室)

  (图片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摄影室)

  作者个人简介

  曾炳芳

  1946年8月出生,二级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曾任骨科主任、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现任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顾问。主持“显微外科急诊修复肢体复杂组织缺损”,研究成果1998年获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参加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三等奖(1988),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二等奖(2009),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2010)。

  本文作者/曾炳芳

  文章来源/老姿色份子

  名誉主编/王景阳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