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香港——中医药国际化的跳板

2017-07-0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中医药是中国的“水之源,木之本”。同样,在香港,中医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事中医养生保健三十余年,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的党毅博士认为,香港为中医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为中医的普及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中国日报6月29日电(记者 王宇珂) 中医药是中国的“水之源,木之本”。同样,在香港,中医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事中医养生保健三十余年,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的党毅博士认为,香港为中医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为中医的普及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中国日报记者/王宇珂

  香港毗邻中国广东省,从古至今,深受内地中医文化的影响。党博士表示她非常看好中医在香港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前景,认为中医将会得到世界的接受和认同。她补充道,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来到浸会大学学习中医。这些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些是来读本科或硕士课程,有些只是赴港参加短期课程或交流。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中医非常感兴趣。

  党毅博士编写的人参养生著作。她从事保健养生的研究与实践三十余年。

  党博士于1998年来港任教,也就是香港回归的转年。可以说,党博士见证了这二十年间中医文化在香港的发展进程。“刚来香港的那年,我清晰地记得在中环街道两旁的凉茶店,经常看到人们咕咚咚喝下一碗黑乎乎的药汤。香港人叫它苦凉茶(有预防风寒感冒之效),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地所谓的中药汤。”

  党毅博士参与撰写的粥疗养生一书。从事保健养生三十余年,对中医食疗颇有建树。

  地域的优势和文化的共通使党博士更加确信,香港是进一步普及中医文化和培养中医人才的理想之地。她说,也是因为考虑到中医在香港发展的巨大潜力,所以今年的首届国际中医药文化节选择在本地召开。

  每年都会有大批来自国内外对中医感兴趣的学生,到香港来参加短期或长期的培训和交流。

  自从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一如既往地加大力度推动中医文化在本地的发展。第一届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首次提出建立中医药港的想法;1999年,立法会通过并推出了《中医药条例》,此后政府不断完善其相关的政策措施,力求保障公众健康,确保中药的安全、质量及成效,同时确立中医在港的专业地位;2013年1月,中医中药发展委员会成立。委员会邀请业界代表加入,集中研究施政措施,向政府提出建议。

  中草药在香港仍广泛使用,中成药更是如此。

  香港首幢专为中医药发展而建的香港浸会大学赛马会中医药学院大楼,于2002年正式启用。这是香港中医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香港在中医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决心。此后,香港的其他大学相继向赛马会申请资金,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中医学院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