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眼科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
【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病隐匿,除少数患者在眼压升高时出现雾视、眼胀外,多数患者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常常直到晚期,视功能遭受严重损害时才发觉。
2.眼压 早期表现为不稳定性,有时可在正常范围。测量24小时眼压较易发现眼压高峰和较大的波动值。总的眼压水平多较正常值略为偏高。随病情进展,眼压逐渐增高。
3.眼前节 前房深浅正常或较深,虹膜平坦,房角开放。除在双眼视神经损害程度不一致的患者可发现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外,眼前节多无明显异常。
4.眼底 青光眼视盘改变主要表现为:①视盘凹陷进行性扩大和加深(图1-6);②视盘上下方局限性盘沿变窄,垂直径C/D值(杯盘比,即视杯直径与视盘直径比值)增大,或形成切迹;③双眼凹陷不对称,C/D差值>0.2;④视盘上或盘周浅表线状出血:⑤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
5.视功能 视功能改变,特别是视野缺损,为青光眼诊断和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青光眼视野损害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视野损害表现的病理学基础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分布和走向及青光眼对视乳头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损害特点有关。
青光眼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损害多数表现为局限性损害,因此纤维束性视野缺损是青光眼视野缺损的特征性改变。由于上述解剖因素的特点,青光眼早期对视神经的损害首先发生在视乳头的颞上或颞下极以及上、下方弓形区的神经纤维,尤以颞下更为常见,因此相应的青光眼早期视野损害多位于上下方Bjerrum区,并以上方Bjerrum更常见,尤其是靠近生理盲点处。早期青光眼视野缺损多表现为旁中心暗点,随病程进展可呈现典型的神经纤维束缺损,旁中心暗点进一步发展互相融和成弓形暗点,如上下弓状纤维都受损则形成环形暗点。如果颞侧水平线上或下方的神经纤维束损害不对称造成鼻侧等视线压陷而形成鼻侧阶梯。
青光眼视野检查的目的在于两方面,即检测有无视神经损害和监测病情进展情况。①检测有无视野缺损,判断有无视神经损害。青光眼的诊断不完全决定于眼压,单纯眼压高而没有视盘损害及相应视野缺损,只能诊断为高眼压症。相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眼压正常,但有视盘改变和视野缺损。因此视野缺损是诊断青光眼的主要指标之一,这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尤为重要。临床上高眼压症患者可不治疗,定期随访眼底及视野,一旦出现早期视盘损害及视野改变,即予治疗。②通过视野检查,监测病情进展。抗青光眼治疗是否有效,也不能仅凭眼压,而应检查视盘损害及视野缺损是否继续进展。眼压一日之内有波动,一次测量眼压正常不等于眼压控制满意,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尤其是那些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视盘对眼压的耐受性低,即使眼压在正常范围,视功能损害可能继续,如不定期检查眼底和视野,可能给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视野检查技术已有了很大进展,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的视野检查,准确性、可靠性显著提高,并能准确记录、保存检查结果,便于对比。在接受抗青光眼治疗的患者,连续视野检查结果的比较是病情有无进展的敏感指标,视野缺损稳定无变化意味着治疗有效,而缺损进行性加重,是需要加强治疗力度的指征。典型早期视野缺损,表现为孤立的旁中心暗点和鼻侧阶梯。旁中心暗点多见于5°~25°范围内,生理盲点的上、下方。随病情进展,旁中心暗点逐渐扩大和加深,多个暗点相互融合并向鼻侧扩展,绕过注视中心形成弓形暗点,同时周边视野亦向心性缩小,并与旁中心区缺损汇合形成象限型或偏盲型缺损。发展到晚期,仅残存管状视野和颞侧视岛(图11-7)。采用计算机自动视野计作光阈值定量检查,可发现较早期青光眼视野改变,如弥漫性或局限性光阈值增高,阈值波动增大等。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