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内科 >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 血管性血友病 >

血管性血友病的病因

2014-09-15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涉及多种发病机制。最常见的是产生具有抗vWF活性的抑制物,主要为IgG;其次为肿瘤细胞吸附vWF,使血浆vWF减少;另外,抑制物可与vWF的非活性部位结合形成复合物,加速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

     【病因与发病机制】

    vWF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其主用生理功能是:①与FⅧ:C以非共价键结合成vWF-FⅧ:C复合物,vWF增加FⅧ:C稳定性、防止其降解,并促进其生成及释放;②vWF在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结合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血小板活化时,vWF的一端与血小板糖蛋白Ⅰb结合,另一端则与受损伤血管壁的纤维结合蛋白及胶原结合,使血小板能牢固地黏附于血管内皮。根据vWD发病机制,vWD可分为三种类型:1型和3型vWD为vWF量的缺陷,2型vWD为vWF质的缺陷。2型vWD又可分为2A、2B、2M和2N四种亚型。

    vWF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当其缺陷时,vWF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伴随FⅧ:C中度减低,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障碍。

    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涉及多种发病机制。最常见的是产生具有抗vWF活性的抑制物,主要为IgG;其次为肿瘤细胞吸附vWF,使血浆vWF减少;另外,抑制物可与vWF的非活性部位结合形成复合物,加速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