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儿科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病因和发病机制】
患儿在发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目前认为病毒感染不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病毒感染后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类抗体可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使血小板受到损伤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此外,病毒感染后,体内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附着于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和破坏,使血小板的寿命缩短,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含量多增高。研究证实,辅助性T细胞(Th)和细胞毒T细胞(CTL)的活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紊乱是导致本病慢性化过程的重要原因。现已知道,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有共同抗原性,抗血小板抗体同样作用于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导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巨核细胞生成和释放均受到严重影响,使血小板进一步减少。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可以是原发性或其他疾病引起。继发性常见于下列病症:疫苗接种、感染(CMV、Hp、HCV、HIV等)、抗磷脂综合征、SLE、免疫缺陷病、药物、淋巴增殖性病变、骨髓移植的副作用等。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