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妇产科 > 流产 >

流产的治疗

2014-07-24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流产的处理 应根据自然流产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处理。 1 .先兆流产 卧床休息,禁性生活,必要时给予对胎儿危害小的镇静剂。黄体功能不全者可肌内注射黄体酮注射液10~20mg,每日或隔日

     【治疗】

      应根据自然流产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处理。

  1.先兆流产 卧床休息,禁性生活,必要时给予对胎儿危害小的镇静剂。黄体功能不全者可肌内注射黄体酮注射液10~20mg,每日或隔日1次,口服维生素E保胎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口服小剂量甲状腺片。经治疗2周,若阴道流血停止,B型超声检查提示胚胎存活,可继续妊娠。若临床症状加重,B型超声检查发现胚胎发育不良,hCG持续不升或下降,表明流产不可避免,应终止妊娠。此外,应重视心理治疗,使其情绪安定,增强信心。

  2.难免流产 一旦确诊,应尽早使胚胎及胎盘组织完全排出。早期流产应及时行清g2术,对妊娠物应仔细检查,并送病理检查;如有可能争取做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明确流产原因有帮助。晚期流产时,子宫较大,出血较多,可用缩宫素10~20U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促进子宫收缩。当胎儿及胎盘排出后检查是否完全,必要时刮宫以清除宫腔内残留的妊娠物。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3.不全流产 一经确诊,应尽快行刮宫术或钳刮术,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阴道大量出血伴休克者,应同时输血输液,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4.完全流产 流产症状消失,B型超声检查证实官腔内无残留物,若无感染征象,不需特殊处理。

  5.稽留流产 处理较困难。胎盘组织机化,与子宫壁紧密粘连,致使刮宫困难。晚期流产稽留时间过长可能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造成严重出血。处理前应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并做好输血准备。若凝血功能正常,先口服炔雌醇1mg,每日2次,连用5日,或苯甲酸雌二醇2mg肌内注射,每日2次,连用3日,可提高子宫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子宫< 12孕周者,可行刮宫术,术中肌内注射缩宫素,手术应特别小心,避免子宫穿孔,一次不能刮净,于 5~7日后再次刮宫。子宫>12孕周者可使用米非司酮(RU486)加米索前列醇,或静脉滴注缩宫素,促使胎儿、胎盘排出。若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应尽早使用肝素、纤维蛋白原及输新鲜血、新鲜冰冻血浆等,待凝血功能好转后,再行刮宫。

  6.复发性流产 染色体异常夫妇,应于孕前进行遗传咨询,确定是否可以妊娠。夫妇一方或双方有染色体结构异常,仍有可能分娩健康婴儿,但其胎儿有可能遗传异常的染色体,必须在孕中期行产前诊断。黏膜下肌瘤应在宫腔镜下行摘除术,影响妊娠的肌壁间肌瘤可考虑行剔除术。子宫中隔、宫腔粘连应在宫腔镜下行中隔切除、粘连松解术。宫颈功能不全应在孕14~18周行宫颈环扎术,术后定期随诊,提前住院,待分娩发动前拆除缝线。若环扎术后有流产征象,治疗失败,应及时拆除缝线,以免造成宫颈撕裂。抗磷脂抗体阳性患者可在确定妊娠以后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75mg/d,和(或)低分子肝素(5000IU,1~2次/天,皮下注射)。黄体功能不全者,应肌内注射黄体酮20~40mg/d,也可考虑口服黄体酮,或使用黄体酮阴道制剂,用药至孕12周时即可停药。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应在孕前及整个孕期补充甲状腺素。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妇女,尤其是怀疑同种免疫性流产者,可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或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争议。

  7.流产合并感染 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的同时尽快清除宫内残留物。若阴道流血不多,先选用广谱抗生素2~3日,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刮宫。若阴道流血量多,静脉滴注抗生素及输血的同时,先用卵圆钳将宫腔内残留大块组织夹出,使出血减少,切不可用刮匙全面搔刮宫腔,以免造成感染扩散。术后应继续用广谱抗生素,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彻底刮宫。若已合并感染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体克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行彻底刮宫。若感染严重或盆腔脓肿形成,应行手术引流,必要时切除子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