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性迷路炎
亦称迷路瘘管(fistula of labyrinthitis)。多因胆脂瘤或慢性骨炎破坏迷路骨壁,以致局部产生瘘管,使中耳与迷路骨内膜或外淋巴隙相通(图6-8-3)。
局限性迷路炎的病因
【病理】
炎症使前庭和半规管(外半规管多见)的骨壁局部缺损,骨内膜完整,瘘管不与外淋巴隙相通。受到炎性或物理性刺激时出现眩晕症状;如骨内膜被炎症破坏,瘘管即与外淋巴隙接触。炎症再进一步发展,瘘管即与外淋巴隙沟通,随时可发展成浆液性迷路炎。此时如中耳炎症得到控制,病灶已被清除,迷路炎可获痊愈,并保留一部分听力。否则,进一步即发展为化脓性迷路炎,形成"死迷路"。少数瘘管可因新骨生成而自行愈合。如果瘘管位于鼓岬,因耳蜗区的外淋巴隙较宽大,炎症易扩散而发展为弥漫性迷路炎。
局限性迷路炎的症状
【临床表现】
1.中耳炎或中耳胆脂瘤病史。
2.眩晕阵发性或继发性眩晕,偶伴恶心呕吐。病侧迷路处于刺激状态,自发性眼震快相朝向病侧。当耳道受到压力如挖耳、压迫耳屏或擤鼻时诱发短暂的眩晕具有诊断意义。
3. 听力减退初期为传导性耳聋,病程长及瘘管位于鼓岬者可呈混合性聋。
4.瘘管试验阳性,若瘘管为肉芽或其他病变所阻塞,瘘管试验则呈阴性。
5.前庭功能改变。
局限性迷路炎的治疗
【治疗】
1.药物治疗 发作期一般给予抗生素加适量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可予以适当的镇静剂,注意休息等。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应在没有急性感染时进行,手术显微镜下仔细检查外半规管隆凸鼓室内侧壁有无瘘管。清除病变时,不宜扰动瘘管内的纤维结缔组织,以免感染扩散,引起弥漫性选路炎。病变清除后可用颞筋膜覆盖瘘口。
相关文档全面解读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1991年华西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年印尼Gadiah Mada大学学习临床流行病学。...
外耳道胆脂瘤
外耳道异物
鼓膜外伤
先天性耳前瘘管
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
鼻阻塞
鼻前庭炎
急性鼻窦炎
鼻腔及鼻窦异物
外耳道炎及疖
咽旁脓肿
分泌性中耳炎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047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209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 (沪)-经营性-2016-003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8516571953 xuebing1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