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不孕不育 >

上海一周医学新闻热点回顾(11.11-11.17)

2019-11-1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上海市六医院张长青团队研发“无线传输测力型助行装置及负重信息采集系统”;国内首款自主研发人工角膜投入临床;上海企业原创糖尿病新药瞄准新靶点……

  11月12日|慢阻肺管理项目率先在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

  “作为全球四大慢病之一的慢阻肺,在我国已有近1亿患者,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8人中就有1人是慢阻肺患者,它已成为现阶段最突出的公共卫生与医疗问题之一。”凭借进博会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溢出效应,长宁区正着力推动慢病管理医疗服务体系落地社区的新试点。

  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文穗说:“长宁区逐年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对全生命周期的居民提供14大类、50小类、144项的长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但我们的慢病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以慢阻肺为例,肺病筛查监测设备、居家吸氧设施的提供与方法宣教、相关商业保险经费的介入等,目前都还是空白,“能不能走出一条多方参与的合作新模式,值得期待。”

  长宁区在华阳街道进行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洪春荣说,11月初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上的GracinaLife时尚生活馆变身法国健康管理服务体验小屋,市民可通过小屋中来自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的医疗设备展示、疾病知识宣传、液化空气家庭健康管理全流程及家庭健康管理体验服务等,了解离我们很近却不被熟知的“慢阻肺”。结束“快闪”后的法国健康管理服务体验小屋将长期落户华阳。

  长宁区卫健委党工委书记池捷介绍,本次率先在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的慢阻肺管理项目,将引入多方资源,除了所在街道居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外,上海市胸科医院、同仁医院也将提供学科与诊疗支持,上海新联纺进出口有限公司将助推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的慢阻肺医疗服务系统正式落地。

  11月13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药店发展促进委员会(上海)揭牌成立

  近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药店发展促进委员会(上海)(简称“上海药促会”)揭牌成立。它是由全国中小连锁药店为主体,联合国内品牌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专业传媒等组成的行业性、全国性、公益性社会组织,旨在搭建中国主流制药工业与主流连锁药店之间合作共赢的平台。上海药促会将推动药品生产企业布局非招标医院市场,借助成员单位网店的渠道数据,为药品营销单位提供决策支撑,并将提供实效培训服务,全面提升一线零售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11月13日|上海企业原创糖尿病新药瞄准新靶点

  上海药企华领医药近日发布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葡萄糖激酶启动剂”(Dorzagliatin)的3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安全和耐受性好,治疗24周后糖化血红蛋白相对基线降低1.07%,显著优于安慰剂。

  葡萄糖激酶是人体内的血糖传感器,对血糖高低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Dorzagliatin作用的靶点就是葡萄糖激酶,能通过修复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降的血糖传感器功能,重塑血糖稳态,从而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种以葡萄糖激酶为靶点的药物上市,华领医药研发的候选新药已进入3期注册临床研究阶段,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说,“我们相信Dorzagliatin为解决2型糖尿病的病因带来了新的希望。”

  据悉,华领医药另一项3期临床研究正在二甲双胍足量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展开,希望Dorzagliatin联合二甲双胍用药能有效治疗这类患者。根据计划,明年9月,这两项3期临床研究将结束;明年底,华领医药将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新药上市申请。2021年,这款上海原创糖尿病新药有望上市。

  11月15日|助力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李强会见飞利浦公司董事长

  近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会见了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全球执委会主席万豪敦。

  李强说,生物医药是上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之一,飞利浦已成功向健康科技公司转型。欢迎飞利浦将更多契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研发项目和高端制造放在上海,助力上海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更好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造福广大患者。

  万豪敦表示,飞利浦将着力推进本土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与上海的合作力度,更加精准对接中国市场需求,努力为中国健康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11月15日|上海市六医院张长青团队研发“无线传输测力型助行装置及负重信息采集系统”

  无论骨盆、髋臼还是下肢骨折的患者,手术后都会问医生一句话:“我回去以后该怎么走路?”“负重”是最具有骨科特点的康复指标,病人接收到的医嘱往往是“拄着拐杖,脚可以点点地了”“目前可以负重15公斤左右”……但这个“点点地”是多大的力,这个“15公斤”怎么实现或许患者并不清楚。

  如何精准掌控术后负重康复训练的度,把量化的指令明确传递给患者?张长青坦言,医患间缺少一个信息检测、反馈、沟通平台。日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张长青教授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无线传输测力型助行装置及负重信息采集系统”,借助这张“康复处方”,将让患者明明白白康复,踏踏实实走路。

  “无线传输测力型助行装置及负重信息采集系统”将基于多年临床经验,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精确负重康复计划。通过医患信息平台,患者在家就可完成专业的个性化康复。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将通过远程系统上传后台,由医生进行评估、反馈,填补了国内外负重康复产品的空白。通过这一项目的推进,未来基于大数据云端处理,可能会给出一个适合亚洲人的‘康复处方’。”

  目前,该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际专利协定(PCT)3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及外观设计专利2项,未来将推向市场,造福广大患者。

  11月16日|国内首款自主研发人工角膜投入临床

  近日,国内首款完全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并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角膜在全国六家主要眼科中心开启临床协作研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研究中心于上周已成功实施了两例人工角膜移植复明手术。

  一直以来,角膜移植复明大多数方法都是接受捐献角膜,可对于化学伤、爆炸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情况导致目盲患者来说,异体人角膜匹配成功率都几乎为零。生物角膜发展补充治疗了一部分患者,终末期角膜盲患者却难见光明,而这样的状况将得到彻底改变。

  这款“领扣型”人工角膜针对东亚人种眼睛小、前房浅等特点进行改良,并将蓝色底板改为褐色,以匹配瞳孔颜色。以前重度角膜盲患者只能选择出国手术,但高昂医疗费用普通人难以承受。“领扣型”人工角膜的出现,使这类患者在国内就能接受手术,大大减少了他们的治疗成本,为这些“形同绝症”患者带来了复明希望。据悉,目前全国已有17例难治型角膜盲患者通过人工角膜重见光明。

  本文整理:江映雪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蓝龙莲

  本文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