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不孕不育 >

新发现:卵巢癌早期诊断有依据

2016-04-12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世界最致命的妇科恶性肿瘤,每年有22.5万新发病例,死亡人数高达14万很多人谈起卵巢癌就会色变。由于缺少有效的筛选方案,且早期患者无症状,70%以上病例就诊时已经是晚期。卵巢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可能与年龄、生育、血型、精神因素及环境等有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系列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生命体中存在的暗物质非编码RNA(核糖核酸)的调控失衡有关联

  世界最致命的妇科恶性肿瘤,每年有22.5万新发病例,死亡人数高达14万——很多人谈起卵巢癌就会“色变”。由于缺少有效的筛选方案,且早期患者无症状,70%以上病例就诊时已经是晚期。卵巢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可能与年龄、生育、血型、精神因素及环境等有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系列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生命体中存在的“暗物质”——非编码RNA(核糖核酸)的调控失衡有关联。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主任张广美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在卵巢癌的发病进程中扮演主流角色,并揭示了其在卵巢癌诊断、治疗、预后标志物识别等中的重要功能。相关论文发表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科学报道》上。

  科学家发现,lncRNA虽不能编码蛋白质,但其能在基因组转录后水平调控重要的癌症生物学通路,从而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转移等过程中,发挥关键的生物学作用。最新研究表明,lncRNA可能具有调节癌基因、抑癌基因或其自身具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功能,并参与多种信号传导途径的调控。然而,人类卵巢癌中lncRNA对风险基因的调控奥秘,却一直未被科研人员解析和破译。

  张广美团队利用高通量RNA测序技术数据及功能基因组学数据资源,在人类全基因组范围系统分析了lncRNA-mRNA共表达模式,并构建了399个卵巢癌临床样本的lncRNA-mRNA共表达调控网络,展开了基于生物分子调控网络的模块化分析及预后风险分析。在数以万计的lncRNA分子中,张广美团队成功识别和捕捉到了参与卵巢癌中免疫应答机制的风险lncRNA,并解释了其在卵巢癌恶化过程中的抑癌机制。研究显示,两个新发现的lncRNA分子在共表达网络中发挥协同调控作用,其所参与的lncRNA-mRNA共表达模块与卵巢癌预后相关,该模块分子表达谱可显著地将卵巢癌临床样本高生存率与低生存率区分开来。

  研究表明,早期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80%~90%,而晚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仅为30%,卵巢癌的早期诊治非常关键。在上述研究中,张广美团队通过整合lncRNA、mRNA高通量表达谱,挖掘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调控模式,为卵巢癌的早诊早治提供了新靶点,同时揭示了一些lncRNA对卵巢癌患者预后产生的影响。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剖析非编码RNA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也为恶性肿瘤的早期基因诊断和靶向性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建议50岁以上的女性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查查预防,如果不携带这一基因,患卵巢癌的概率将不到1.4%。一些曾有家族成员患上乳癌、卵巢癌等的个案,属高危人群,建议接受检查。一旦确诊,便可以适时采取针对性靶向治疗,杀伤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关链接:提升公众卵巢癌防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