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妇产科 > 月经周期的调节 >

月经周期的调节(2)

2014-07-2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三)卵巢性激素的反馈左右 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1.雌激素 雌激素对下丘脑产生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作用。在卵泡期早期,一定水平的雌激素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抑制GnRH释放,并降低垂

  (三)卵巢性激素的反馈左右

  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1.雌激素  雌激素对下丘脑产生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作用。在卵泡期早期,一定水平的雌激素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抑制GnRH释放,并降低垂体对GnRH的反应性,从而实现对垂体促性腺激素脉冲式分泌的抑制。在卵泡期晚期,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当雌激素的分泌达到阈值(≥200pg/ml)并维持48小时以上,雌激素即可发挥正反馈作用,刺激LH分泌高峰。在黄体期,协同孕激素对下丘脑有负反馈作用。

  2.孕激素  在排卵前,低水平的孕激素可增强雌激素对促性腺激素的正反馈作用。在黄体期,高水平的孕激素对促性腺激素的脉冲分泌产生负反馈抑制作用。

  (四)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

  1.卵泡期  在次月经周期的黄体萎缩后,雌、孕激素和抑制素A水平降至最低.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解除,下丘脑又开始分泌GnRH,使垂体FSH分泌增加,促进卵泡发育,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随着雌激素逐渐增加,其对下丘脑的负反馈增强,抑制下丘脑GnRH的分泌,加之抑制素B的作用,使垂体FSH分泌减少。随着卵泡逐渐发育接近成熟时卵胞分泌的雌激素达到200pg/ml以上,并持续48小时,即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正反馈作用,形成LH和FPH峰,两者协同作用,促使成熟卵泡排卵。

  2.黄体期  排卵后循环中LH和FSH均急剧下降,在少量LH和FSH作用下,黄体形成并逐渐发育成熟。黄体主要分泌孕激素,也分泌雌二醇,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排卵后第7~8日循环中孕激素达到高峰,雌激素亦达到又高峰。由于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以及抑制素A的共同负反馈作用,又使垂体LFI和FSH分泌相应减少,黄体开始萎缩,雌、孕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性激素支持,发生剥脱而月经来潮。雌、孕激素和抑制素A的减少解除了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抑制,FSH分泌增加,卵泡开始发育,下个月经周期重新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图3-7)。

   

  月经周期上要受HPO轴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同时也受抑制素-激活素-卵泡抑制素系统的调节,其他腺体内分泌激素对月经周期也有影响HPO轴的生理活动受到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的影响,如外界环境、精神因素等均可影响月经周期。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引起卵巢功能紊乱,导致月经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