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文萃 >

以辩证论治为纲,以中西合病论治为目是传统中医走向现代中医的必由之路

2017-07-14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着力推动中医药发展,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中轨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坚持中西医并重,共筑健康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着力推动中医药发展,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中轨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坚持中西医并重,共筑健康中国。坚持中西医并重,亟须做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确保后续有人,学术繁荣,疗效提升。针对当前西医腿长,中医腿短的现状,大力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切实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服务好人民。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将辨证论治为纲,中西合病论治为目把传统中医转变成具有国际标准、中国特点、中医特色的现代中医这篇大文章做好。

  证和病的由来

  辨证,是中医的诊断方法,即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病情的进行研究调查,数据采集,运用八纲辨证、营卫气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具体方法综合分析,归纳,判断是什么病证的整个过程。

  证字,《说文》:“告也”.《玉篇》:“验也”。在古代“证”这一语词所表达的概念与症状的“症”同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日:“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这是《内经》对证一词的唯一记载,这里的“证”,指的是症状。之后,《难经·十六难》中的“是其病,有内外证”,

  作者简介:秦志仁(1937-),男,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68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74-75年在广州军区西医学习中医研讨班,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研究近五十年,现于上海市中医院名老专家诊疗部。通讯地址:上海市闸北区芷江中路274号上海市中医医院,E-mail:qzrz028@163.com

  也是把症状称为证。但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存在着两种认识。如第16条中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里的证,前者为临床的表现即症状,后者是诊断的结论。而现在五版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证的定义为:“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证不是疾病的现象罗列堆砌,而是对疾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分析、归纳的总结。

  病是机体在多种病因作用下发生病理变化而所处的违和状态。远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以部位命病名的描述,如疾首、疾目、疾腹、龋等。《周礼·天官·疾医》指出:四时皆有病疾:春有痛首疾,夏有痒疥疾,秋有疟寒疾,冬有咳上气疾。”《山海经》记载,有瘦、瘤、痹、痔、疥、痒、疟等38种疾病名。《五十二病方》中载有马不痫、羊不痫、癫疾、蛊、骨疽等52种疾病名。《黄帝内经》多处提及“病名”一词,如《素问·疏五过论篇》“怜之而疑,不知病名”。《素问·方盛衰论篇》“逆从以得,复知病名”。其所记述的病名逾200种。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以六经论伤寒病,以脏腑论杂病。其中《伤寒论》阐述外感病,提及约40个病名,《金匮要略》研究杂病,提出约160个病种。随后逐渐发展,对于疾病的认识更为具体。

  关于中医腿短,西医腿长的问题

  首先,许多疾病的发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其最初的阶段,身体往往没有相应的表现。在这方面,在古代有限的客观条件下也很难找到,即使通过触诊发现了一些不寻常,但也无法定性疾病。在今天的医疗条件下,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癌症等,都是在体检、献血或其他意外情况下发现的。尤其现在许多复杂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更是往往无证可辨,对于无证可辨者,中医对此往往“从痰论治”,其实不尽然。例如POMES’S综合症,中医无此病名,西医也属于罕见病。本疾病有五大主证:P下肢关节肿痛,O器官肿大,M单核细胞>20%,E内分泌疾病,S皮肤斑块。至今作者也只遇一例,在长征医院皮肤科诊断为本病,患者曾辗转多家西医院未果,最终使用了中医治疗,延长了生存周期,但是在辨证上却是遇到了无证可辨的情况。

  最早的中医内科诊疗常规共39个疾病,其中5个属西医病名,在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也只包含了95个病名,其中26个为西医病名,而国际疾病分类(ICD - 9)所收的疾病名称有54000多种,贝政平等编纂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二版)共有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分型(类)约4300个,陈灏珠编纂的《实用内科学》(14版)有共计688种疾病名称,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也有263个西医病名。西医病名远远超过了中医病名。例如中医胃脘痛,包括的有很多,可以是胆绞痛、消化性溃疡、心绞痛、肾绞痛。而西医的病经过系统检查,都是可以明确的,不是含糊其词的,绝大多是病都是以病名来命名的,而中医的病名是很笼统的。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疾病也在不断地变化,出现许多新病种,例如埃博拉病毒、代谢综合征、SARS、禽流感等等。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罕见病,在王成林主编的《罕见病少见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就记录了800多种罕见疾病。现在进步的是已经开始将西医的病名写入中医的诊疗常规中了,光靠中医病名是不可行的。

  中医的病名是粗线条的,往往以症状和藏象比拟的方法来命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长期处于奴隶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到封建制半封建制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由于生产力的高度不发达,生产力的高度落后,没有先进的设备工具,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出这样的诊断是可贵的。中医五千年的发展史,在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医还是不断地在发展的,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辩》,再到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李东垣的《脾胃论》,都为中医理论增添了新鲜血液,而治疗的方法也增加了,学术观点和经验也增加了。满清政府虽腐败无能,但也不乏医学大家,如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其五个经典方:少腹逐瘀汤、膈下逐淤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直到现在仍是活血祛瘀的重要基本方。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公开的去观看人体解剖,开创先河。特别是解放近代《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开创了中西结合的先河,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几次三番想要取缔中医,或者废医存药,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后,中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即使如此,现在西医腿长中医腿短的情况是明显的,西方自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二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蒸汽机的出现,显微镜的诞生,带来了新的科学理论,如物理学、元素化学、先进的医学理论和实验室先进的诊断设备;而中国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医学发展十分缓慢。

  从院校学生培养上,在解放前,1915年丁甘仁先生在上海创立了中医专门学校,1918包识生等创神州医药学校,1930年章次公、陆渊雷等建立中国医学院,张锡纯在天津创立国医函授学校,其余还有神州中医大学、国医专科学校等,但总数不超过20所;而解放前我国共有西医院校44所,其中国立24所,省立7所,私立13所。至解放后,以上海为例,唯一的中医院校是上海中医药大学,而西医院校则有复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交大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原上海铁道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共4所。中医大学比例远远小于西医大学。其中中医院校以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年为例,学校各类在校生有9388人,其中博士生421人、硕士生1087人、本专科生(包括高职)5026人,成人教育1959人,长期外国留学生895人。而西医院校,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4年为例,有在校学生6828名,其中本科及长学制学生2723名,研究生3842名,留学生263名。以复旦大学医学院2015年为例,有博士研究生1 892人(含港澳台3人,留学生11人),硕士研究生2 365人(含港澳台25人,留学生48人),普通本科生3 056人(含港澳台64人,留学生179人),专科生702人,共计8 015人。再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2014年为例,每年招收临床医学本科生150名(包括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MBBS国际留学生班30名以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约400名。

  而且西医医院数量上也占有优势,以2012年为例:全国共有医院23170所;其中综合医院15021所;中医医院2889所;中西医结合医院312所;西医更有专科医院4665所,包括儿科、肺科、五官科、胸科、妇产科、皮肤科、眼科、肿瘤医院等等,在专科医院上中医几乎没有。医务从业人员中,综合医院共1034055人;中医医院205898人;中西医结合医院18379人;专科医院139466人。执业医师西医临床类别人数共202.3万,占77.3%;中医36.8万,占14.1%;口腔类别11.6万,占4.4%;公共卫生类别10.8万,占4.1%。再者西医检查、设备、手术是中医所不及的,龙华医院现有床位1250,共有科室43个,年住院人数2.25万,门急诊量336万人;曙光医院现有床位1320,共有科室45个,年住院人数2.1万, 门急诊量80万人;而西医院以中山医院为例,现有床位1700,共有科室49个,年手术台次 4.5万,年住院人数5.9万,门急诊量329.69万;瑞金医院现有床位1800,共有科室45个,年手术台次4.12万,年住院人数7.6万,门急诊量270.6万。

  在治疗急症问题,中医院和西医院一样设立急诊科,但中医院基本没有使用中医治疗急诊病患,治疗的方式、手段、疾病命名完全按照西医方法进行。西医的优势在外科手术,远比中医强。甚至西医的手术已经发展到全身的疾病都可使用微创治疗;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上,手术切除始终放在第一,如果不能手术切除,可以采用加热疗法、化疗、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西医现代化的检验技术就有30多种,还有Ct、mr、pet、γ刀等检查手段;西医分科已有二级分科,而现在的中医院绝大多是仍停留在一级分科,真正用中医来命名的科室更少,连传统的骨伤科也基本西医化了。所幸的是,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3门经典课程为基础,在附院建立相关病区,传承经典同时结合临床,保持了中医特色。

  关于西医之长,和中医之短都是全面客观的事实,长和短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长和短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就是为了中医的发展、继承、创新提供了政策保证。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都有二重性:相对的长,相对的短,长中有短,短中有长是事物发展前进中的必然规律。作为中医人,应该有自信(理论自信、方法自信、临床自信)自觉、自动、自强,就必须以己之长补彼之短。WHO提出的健康定义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生物医学-心理社会健康模式,这样的模式恰恰是中医所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的整体观,辩证论治的科学观,治未病养生保健的健康观。这是中医的核心灵魂。事实上西医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向新的健康定义逐步转化,这是客观的事实。著名小肝癌专家中山医院汤钊猷院士,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西医治疗肿瘤是消灭敌人,事实上敌人是消灭不完的,有3%仍会复发,而中医则是改造敌人”因此他提出了治疗肿瘤必须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西药的升级换代更新几乎是每月都有新药产生,西药的急性改良从单纯的片剂到易吸收的分散片,几乎涵盖了大部分西药。同时非常令人兴奋的是除了青蒿素进入国际市场外,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得到美国FDA的肯定,市场上销售红火,给美国人民增加了治疗抢救心脑血管疾病带来了福音。与此同时百年老店北京同仁堂已经在美国、澳大利亚、迪拜等16个国家开设药店甚至医学中心。此外,终身研究员屠呦呦的团队创制的二氢青蒿素治疗世界难止疾病之一的SLE,即将上市。这些充分证明了中药治疗疑难杂症的魅力。

  同时西医在新的疾病发现上确实有很多值得中医人思考的,举例来说:HP的发现者都是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从代谢综合征到慢性低度炎症综合征,去年十月上海华山医院内分泌科胡仁明教授提出了这个新病名,得到了全国各地许多专家的认同,而且胡仁明教授向全市的内分泌专家发出倡议:全力发展协作把这个疾病攻克下来。

  但是西医目前在治疗疾病上,不管是疗效以及药物的试用上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抗菌素的滥用,激素的应用不当,过度输液,都是不争的事实。作者曾遇一例丹毒患者,之前用了两周抗菌素,产生了药物的副作用,造成了肝肾功能的损伤,而后只好请中医外科会诊;还有许多病例由于抗菌素的滥用造成了真菌感染;中国输液的数量、人次都是位于世界第一位的;激素的应用西医是按照治疗规范进行的,但是在掌握上还是缺乏个体差异的,例如一个单纯的过敏性紫癜,应用激素在西医便是常规。在应对肿瘤手术、化疗后,在抗菌素、激素、不按规范使用,出现副反应,亚健康状态,小儿感染后的脾虚综合征等等,虽然西医也建立了康复科,在患者术后的功能体力恢复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在这些方面中医明显占有优势,如上海岳阳医院儿科在玉屏风散的使用过程中,通过临床科研发现玉屏风中含有大量的mRNA基因团,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德高望重的国医大师邓铁涛用《脾胃论》的观点治疗重症肌无力,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号称“五毒专家”,他在治疗痹病、风湿类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在治疗风湿疑难杂症上,大量运用虫类药物,在其病因病机上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作者按照他提供的降血沉处方:忍冬藤30g,拳参30g运用在风湿疾病的治疗上完全可以复制;有一位类风关患者,经过专家三年治疗疾病后,症状基本上消失,可是血沉依旧在100,作者运用朱良春大师这两味药,加上辩证论治用药,血沉明显降下来;在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应用他创新的脾胃病学说,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突破,张镜人教授采用了健脾益气、理气和胃、活血化瘀、消食导滞、抗恶变等中药,在临床治疗脾胃病中独树一帜;国医大师裘沛然不仅著作等身,临床经验丰富,而且他是中华大词典的唯一中医界编委,是中医界的光荣;国医大师李辅仁教授提出的“不断扶正,随证加减,适时攻邪”治疗肿瘤的学术观点,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启发性,开创了治疗肿瘤的新学术观点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创立了“衡法”学说,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的创新学术思想;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在治疗疾病上除了辨证论治开方用药外,他常开茶疗方,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上海石氏伤科的嫡传已故国医大师石仰山教授在继承石氏伤科的前提下,又有许多创新成果,提起石氏伤科,上海可谓无人不晓,妇幼皆知;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运用王清任的活血祛瘀理论,在治疗心脑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且他的团队已经传承了第五代,遵循他的学术观点和处方,在临床都可以复制成功,他提出心脑疾病的致病因素是血毒,如脑出血疾病尽早用活血祛瘀药,不仅打破了传统禁忌,而且促进受损的脑细胞修复,减少了后遗症,他所创立的治疗心脑血管的临床处方,几乎可以不加改动在临床使用,并取得效果。所以以他为首的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众望所归;国医大师李振华提出了郁证的病机就是肝郁化火,影响了脾的运化,所以他创立了清心豁痰汤,作者在临床上反复使用,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国医大师徐经世提出了“中州学说”,丰富了李东垣的《脾胃论》;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提出了体质学说,将成为我国精准医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运用三位一体的辩证理论学术观点,提出辨体质辨病辩证三位一体,治疗支气管哮喘,按照其学术观点和方法在临床反复使用都可以取得明显疗效;国医大师晁恩祥是呼吸科的鼻祖,他创造的风咳理论在临床上都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即使用他创造的中成药“苏黄胶囊”在临床上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国医大师夏桂成用调周期促排卵的方法治疗不孕症,成功率相比西医人工受孕成功率多2个百分点;国医大师张学文用中药治疗急症取得很大的成功。

  黑龙江医科大学的吴效科教授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一世界难题时,他的团队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怀疑此病的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形成四大主证,而中医的病机为“痰壅胞宫”,他们发现黄连素新的治疗作用:可以直接破坏脂肪细胞的形成,分解脂肪细胞,可以减肥,因此他们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赵步长教授提出了“心脑同治”的理论,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在全国许多医院用他发明的“脑心通”与西药对比,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吴以岭教授创立了“络病”学说,为丰富中医的内涵建设做出了贡献,围绕他的络病学说所创制的通心络、参松养心胶囊等治疗心血管都起到了很好的疗效;仝小林教授根据“脾瘅学说”将糖尿病的形成,即肥胖→脾瘅→消渴的疾病演变三段过程,按照他所运用的三个处方:葛根芩连汤,大黄泻心汤,小陷胸汤,根据疾病症状和血糖高低加以辨证论治,都取得良好疗效。

  所以中医不是绝对的腿短的,中医的辨证论治有其独特之处。例如已故国医大师李士懋提出的“以证为核心,平脉辨证思维体系”,作者十分赞同。事实上,西医对于许多疾病诊断明确后,在治疗上仍然束手无策。例如胃肠型感冒、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中医说都属于外有风寒,内有湿热,用藿香正气散即可解决;成人斯蒂尔病属于风湿科疾病,其特点为高烧、寒热往来、皮疹、关节肿痛,西医经过大量检查,排除了其他疾病才有此诊断,作者在治疗成人斯蒂尔病这一世界难题时,不同于西医往往使用激素,疾病虽诊断明确,但治疗效果存在明显缺陷,作者认为此病是阳明少阳合病,兼湿热下注,白虎汤合小柴胡汤加四妙散加六一散加清热解毒的中药,再加上一味治风湿的中药桑枝,在不到24小时内,病人从高烧退至正常,皮疹和关节肿胀皆消失;作者在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引起的鼻鼾和呼吸暂停,按照虚、热、结、闭的病证来辨病机,用提高免疫力的方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豁痰开窍,也在很短的时间内解除了鼻鼾和呼吸暂停,对小孩的智力、听力、面容这三个并发症再也没有出现,避免了西医手术切除肥大腺样体的唯一方法。反过来说,中医治疗疾病取得效果,但究竟是基于何种原因,并不能完全明确。所以西医优势在于经过检查之后,能明确诊断,但是某些病的治疗上方法仍然是不足的。

  在防治烈性传染病上,也需要中西医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例如SARS时期,西医不怕苦不怕累奋斗在第一线,虽然出现了药物的副反应,但是在中医参与后后遗症明显减少;60年代石家庄出现了流行性乙型脑炎,患病人数众多,用白虎汤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后来北京地区又有乙型脑炎流行,但当时医院按照石家庄的经验,用中药白虎汤、输氧等治疗,疗效却不太好,此时蒲辅周提出:用中医治疗温病的原则治乙脑是正确的,但关键在于辨证施治。北京当时雨水较多,天气湿热,根据五运六气的学说,患者兼有湿邪,属湿温,当采用宣解湿热和芳香透窍的药物苍术,湿去热自退,即改投通阳利湿法,效果立竿见影。

  由此可以看到,尽管西医如此优越先进,诊断疾病明确,但是在部分疾病治疗上仍然无计可施,例如成人斯蒂尔病、肿瘤广泛转移、郁证的治疗、慢性疾病(间质性肺炎、纤维化)等等。中医的诊断是抽象的,概念的,不似西医从病因、运用现代检查工具很快将病名诊断确定。所以以辩证论治为纲,以中西合病论治为目是传统中医走向现代中医的必由之路。

  既然中医腿短十分明显,作者认为中医人要自动、自觉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创新好、服务好,这是党对我们的要求,人民的渴望,历史的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要勇敢面对现实,不气馁、不泄气。要明白传统中医是中国独有,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中华子孙健康生长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中国中医药报始终高举“坚持中西医兵种”的战略大旗,坚决走“全民健康”“大健康”“健康为中心”的正道,中国中医药报办的名医名方专栏集全国中医之大成,为中医人的传承创新搭起了具有丰碑意义的优秀论坛。中国中医药报始终坚持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遗余力地传承好、创新好、服务好。中国中医药报想方设法,为改善快步缩短“腿长腿短”之间的差距,不遗余力地进行大胆创新,做了许许多多有益、有力的探索,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中医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整体观,辨证论治的科学观,治未病的养身保健健康观,尤其是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纲。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自然环境的污染,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营养过剩、新的疾病不断产生,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病也越来越多,新的劣性传染病不断产生,为了适应新形势,顺应人民的需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既体现了对中医药始终高度重视,也赋予了中西医并重的新内涵。进一步凸显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现代中医的践行者、开拓者、首创者应该归属于1989年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由胡熙明主编,集上海中医界知名专家学者为编委所编纂的洋洋二百余万言,奇效良方5000余首,分列三册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这是现代中医的雏形。《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的特点是以病统方,全书载病460余种,一般根据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治法和治则的概述,记载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认识。每个并重原则上提供经过筛选的秘方,并根据病种情况而有所删减。每首秘方除方名外,依次为功能,主治,处方组成,辨证加减,临床疗效,处方来源,按语等六项内容。全书共有内科、外科、伤骨科、妇产科、儿科、肿瘤科六卷。

  关于中医西化

  还是让事实来说话,

  1.中医(综合性)医院的分科基本上与西医院分科名称是一个性质,稍有差异的是神内科改为脑病科,失眠科改为神志病科,骨科多了一个伤科。

  2.辅助科室的命名和建立与西医的综合性医院一样设立检验科,中心实验室(几乎涵盖所有西医的检测项目)松武实验室,专科功能科有EKG、ECG、HOLTER,24H血压监测室、多导睡眠呼吸测试室,B超(彩色)等,几乎全身的脏器都可以检测,内镜室的规模也和西医一样,也可以和西医一样做无痛胃镜肠镜,也可以和西医一样治疗疾病;放射科:除了X光机,还有放射性钼靶,CT、螺旋CT、甚至MRI;以及DAS设备,综合性中医院都设立了急诊科、ICU病房,医务人员虽然极大数由中医转岗而来,输液抗生素的应用,心脑急诊疾病、呼吸衰竭的治疗,几乎和西医一样,必要时也用上呼吸机,少数医院还有除颤仪。

  有少数附属医院还设立了心脑外科,可以进行心胸外科手术,在DAS的指导下装支架已十分普遍,ERPT的开展、更有普外科的诊治,微创手术在一些附院也进行的红红火火,而且已经十分成熟。肾内科为了挽救重症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添置血透仪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均非常有帮助,而临床科室在运用中药的同时,根据病情适当用些西药是公开的秘密。难道中医院(综合性)为了明确诊断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分科基本和西医院一样这也叫中医西化吗?

  作者认为:

  1.在不违背中医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应该鼓励医务人员大胆闯,大胆干,大胆实践。

  2.凡有利于患者的事

  3.一切服从于临床

  4.一切为了提高临床疗效,疗效是至高无上的。写到这里,作者想到了“1988年”关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不能做?学术界、政界争论不休。一派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征,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如果搞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正当争论不休时,邓小平同志站出来讲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专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不要再争论了。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当高举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大旗,在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首导演下,中国经济从贫穷落后“文革”十年的浩劫,国民经济几乎崩溃,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国民经济总值(GDP)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继邓小平之后,我们党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创新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民小康,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创造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这就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作者认为不要在中医西化的问题上再争论了。

  “传统中医走向现代中医”是十八大提出的: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提出“为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奋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中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瑰宝。所以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需要努力发掘提高。解放后党始终关心关怀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传统中医要走向现代中医,这是十八大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

  解放前几乎没有一所像样的中医大学,所谓国学院也仅仅是私人办的短期培训性质的学堂班。几千年来都是“师带徒”这样一个模式,只有共产党最关心最支持中医事业的发展,发扬光大,解放后建立了中医学校,从56年开始陆续开办了31所中医学院,从此中医师的培养进入学院式,党中央又规定每个市都要建立一所中医医院。评选国医大师是党中央对中事业特殊扶植,而且国医大师都是德高望重,学富五车,他们都是“精诚为医,厚德为人”的典范。他们的学术思想观点和临床经验,几乎都可以拷贝,学以致用。

  但是也必须看到传统中医走向现代中医,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充满了崎岖不平,任重而道远。

  1840年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腐败的满清政府逃往承德,割地赔款,这完全是一段屈辱的、痛苦的历史,西方列强靠洋枪洋炮打败了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从此国家的大门洞开,从此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复存在,成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人民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和灾难,但随着西方列强而来的传教士,在国内大规模兴建教堂,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和技术。而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列强,用“庚巳赔款”在全国各地办起了洋学堂,办起了西医院,打破了私塾一统天下,中医一统天下的局面。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了满清政府,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展了新文化运动,从此辫子党消失了,“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也改成了白话文,如果《黄土地》的作者用“之乎者也”书写,那么他永远无缘诺贝尔文学奖。

  四大经典,古代优秀的历史文献都是由文言文书写的,医学生虽然也读了医古文,要真正明白弄懂并且在临床上熟练运用,难度是很大的。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我们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拼音方法,使外国人士很快学会了汉语。如果把四大经典等重要的医学文献比作阳春白雪,但是广大的医学生、医务人员、国人、外国友人需要的并不如此,所以,“阳春白雪”的“经典国学”应该有专门学者研究,医古文也当由文史专家来研究,广大的医学生和人民希望当“下里巴人”,学习用白话文的易懂知识内容。

  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她博览群书,博采众方,她研究了39部文献著作,发现了“青蒿可以治疟”,经历了大锅煎煮的数次失败后,采取了西医先进的制药技术:低温(乙醚),先进的科学方法提取了大量结晶体,经科学鉴定命名为“青蒿素”,拯救了千千万万的恶性疟疾病人。如果屠呦呦没有采用西药的先进提炼技术,那她就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奖。

  为此作者提出:

  1.教材文献的统一、修订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由卫计委中管局牵头,由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参与,有全国中医大学的文献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参与,形成全国一盘棋,将四大经典著作由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为所有学习中医人铺平语言关。

  教材中也应该加入国医大师,以及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供学生学习。

  对于现存的中药药典也应及时进行修订,例如“十八反十九畏”这个问题,在中药学作为教育课的一部分对学生讲述,在药学人员中始终按照这个观点在执行。事实上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争议,即使古老的教材也是自相矛盾的,如海藻玉壶汤就用了海藻和甘草,而且在临床实践根本不存在反的问题。再如细辛不过钱的问题,也遭到了否定,只要不把细辛长煮,不释放黄樟醚就不会出现毒副反应,可是司药人员依旧只允许开三克,超过的剂量要医生签字以示负责。

  作者想解决上述问题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中管局”牵头组织中医科学院、全国院校中药教研组、中药研究机构、制药厂的科技人员专家采取指令性计划,对十八反十九畏逐条进行科学实验、科学分析,再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2.治未病的养身保健健康体系要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要动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强国富民政策已经实现,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民小康社会。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的现实:在上班族中,由于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岗位竞争意识非常强烈,睡眠不够、缺乏锻炼、营养过剩在相当一部分上班族中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失眠、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HP感染者,全国约有1.2亿,这部分人的健康堪忧。西方曾讥讽我国“东亚病夫”,这个帽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就丢到太平洋去了。但是上述情况的客观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上班族、青少年没有强健的体魄,那么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会受到影响。治未病的养身保健的健康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也是传统中医的核心,是久经千百年历史锤炼的优秀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治未病的养身保健健康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我想目前我们能做到,做好的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完全在课间操中穿插进行,在青少年学生中可以把上述三项内容作为体育课的一部分进行锻炼。那无疑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健康工程之一,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知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一,从小养成热爱、熟知、练习它,作者认为这样的健康工程是有利于民族健康的,得人心的,事半功倍的。健康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的工程。

  3.传统中医走向现代中医必须由中西医共同承担,尤其是西医要挑起历史的重担,因为西医的院校、医院、从业人员都远远超过了中医,他们有先进的科学设备,先进的技术,如果每年从西医队伍当中抽出1%的人学习中医(系统、规范、科学)几年下来,中国必能拥有一批中西医结合生力军。如果将这一支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倡导“西学中”,能够极快的加速中医走向现代医学,而不是单纯依靠中医自身。

  4.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作者讲的辨病论治既包括中医的病名又包括西医的病名。“病”以西医病名为主,在不违背中医理论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使用中医与西医病名合并进行辨病论治。

  而且只辨中医不辨西医,诊断是不完整的,许多中医界人士,尤其是国医大师,他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既有西医的诊断,又有中医的诊断,然后再进行辨证论治。既继承了传统中医的核心,又加入了现代医学的诊断。现在许多国医大师弟子们都是如此做的,例如晁恩祥大师所领导的团队都用西医的病名如:呼吸衰竭、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施治,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认为这样的做法让传统中医走向现代中医学进入了“快通道”。医药是不分家的,作者仅仅讲了临床的大头,而药如何进入现代医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南京中医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由江苏中医学校改制的中医大学,它为全国中医大学输送了许许多多的中医精英教学骨干,尤其南京中医大学是培养造就国医大师的摇篮,先后培养了12名国医大师,也仅有南京中医大学有力量,有魄力,最先挑重担,经过多年,以李经纬为首的专家团队,编制洋洋千万字的十册中药大辞典。可以说是中国目前最大、最全、最新、最完整的本草。中药大字典能完全成为现代中药经典的修订版本,有待大家的认同。这是对我们的要求,历史对我们的期待,人民对我们的渴望。

  综上所述,“坚持中西医并重”战略方针是保障全民健康的基本保证。要实现“中西医并重”,就必须以中医辨证论治为纲,中西合病论治为目,才能真正实现落实“中西并重”的战略方针,这也是克服西医之长中医之短的必要措施,只有用自己之长补彼之短,才能真正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创新好。传统中医才能真正逐步走上光辉永不落的现在中医之路。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