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性白内障的概述
【概述】
白内障囊外摘除(包括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混浊,称为后发性白内障(after cataract),白内障术后发生的又称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它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后发性白内障的病因
【病因】
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后持续存在的囊膜下晶状体上皮细胞可增生,形成Elschnig珠样小体。这些上皮细胞可发生肌成纤维细胞样分化,它们收缩后使晶状体后囊膜产生细小的皱褶。白内障摘除和外伤性白内障部分皮质吸收后残留的部分皮质可加重混浊,导致视物变形和视力下降等变化。
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三年以上发生率可高达30%~50%。儿童期白内障术后几乎均发生。晶状体后囊膜出现厚薄不均的机化组织和Elschnig珠样小体(图10-13)。常伴有虹膜后粘连。影响视力的程度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程度和厚度有关。
后发性白内障的诊断
【诊断】
有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晶状体外伤史。应用裂隙灯检查容易确定晶状体后囊膜是否混浊和混浊程度。
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
【治疗】
当后发性白内障影响视力时,可用Nd:YAG激光将瞳孔区的晶状体后囊膜切开。若无条件施行激光治疗或后囊膜混浊较厚无法激光时,可进行手术将瞳孔区的晶状体后囊膜刺开或剪开。术后眼部滴用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抗炎眼药水,预防炎症反应,并注意观察眼压的变化。
相关文档全面解读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1991年华西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年印尼Gadiah Mada大学学习临床流行病学。...
睑腺炎
弱视
睑板腺囊肿
角膜皮样瘤
鳞屑性睑缘炎
后巩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急性泪腺炎
接触性皮睑炎
多形性腺瘤
倒睫与乱睫
白内障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047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209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 (沪)-经营性-2016-003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8516571953 xuebing1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