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2019中国医师节 >

为学:前有古人 后有来者 前赴后继守卫健康

2019-08-17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节日来临之际笔者不禁想起那些曾在国家鼎力支持下施展自己才华的伟大医学专家们,他们凭着艰苦努力、坚定不移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一例又一例世界第一,在人类医疗史上留下了中国人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推动我国医学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国士无双,医者仁术 董方中、史济湘: 董方中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节日来临之际笔者不禁想起那些曾在国家鼎力支持下施展自己才华的伟大医学专家们,他们凭着艰苦努力、坚定不移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一例又一例“世界第一”,在人类医疗史上留下了中国人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推动我国医学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国士无双,医者仁术

  董方中、史济湘:董方中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后赴美国依理诺依州环湖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回国后即引进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1954年参加了我国第一例心脏二尖瓣交界分离手术,同年又施行了我国第一例门静脉侧吻合术。1956年首先在我国开展了经皮穿刺腹主动脉造影术,并在我国开展第一例肾动脉下同种尸体腹主动脉移植,均获成功,成为我国血管外科和血管移植的先驱。

  史济湘是我国烧伤外科奠基者之一,曾三次代表中国烧伤学术界出席国际烧伤会议。1961年起结合国情建立烧伤专科,建设现代烧伤病房和发展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技术,推动了中国烧伤治疗的总体水平。他总结出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烧伤输液公式,并摸索出了大张异体皮打洞嵌植自体小皮片的方法。他曾说自己的治学经验就是“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认真汲取前人的经验,在临床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两位教授都参加了1958年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邱财康的工作。当年上海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迎来了一位严重烧伤的患者——上钢工人邱才康。他在一次事故中不幸被1500℃的钢水溅伤,全身烧伤面积达89%,其中III度烧伤面积就有23%。当时业界公认的美国烧伤学科权威——伊文思的理论仅适用于全身烧伤面积低于50%。当时世界上还没有抢救如此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成功经验。但医院、邱财康及其家属都没打算放弃。上海第二医学院和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迅速组织抢救小组,由普外科董方中任组长,史济湘任副组长。此外,当年的专家名单上还有傅培彬、邝安堃、杨之骏、戴自英、张涤生……在那个物质贫乏、但精神高昂的年代,他们只有一个单纯的目标:全力以赴抢救这位工人兄弟的生命,希望创造属于中国的奇迹。最终经过无数次的术后修复,病人恢复健康,回到了工作岗位,并在2004年才以86岁高龄去世。

  陈中伟:1963年首创世界首例断手臂再植成功,1978年又获断指再植成功。在国际上首创了“断手再植和断指再植”等六项新技术。因在断肢再植领域的杰出成就,他被国际医学界称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1999年获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颁发的“千年奖”。

  1963年1月其为青年工人王存柏再植了完全断离的前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这成为全球首例成功报道的断肢再植。因此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也声名鹊起,成为整个上海乃至长三角最大的创伤中心,其骨科实力名列全球前茅。

  傅培彬:他是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外科的奠基者。在20世纪60年代,由傅培彬所主导的“消化道一层吻合”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成为沿用至今而闻名全国的傅氏外科手术的标志;“扩大根治术”观点的提出,使瑞金医院的胃癌、结直肠癌的疗效均达到国际水平;70年代他领衔的我国第一例肝脏移植和第一例心脏移植开创了我国器官移植外科的先河;创立的“以胆石剖面结构及化学成分为基础的分类法”胆道外科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研究,使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00%死亡率变为存活率70%。

  傅培彬在我国外科事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要求学生和他一样要遵守“爱患者、爱组织、爱器械”。这“三爱”是“傅氏外科技术”的核心,也成为了“瑞金”外科始终遵循的原则。

  邝安堃:他是中国内科学家,最早在中国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紫质病、西蒙-希恩(原译席汉)二氏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也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动物模型论证中医阴阳学说中的“阳虚”本质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之间的关系。继法国学者之后报道异烟肼治疗结核病过程中发生男性乳房变大是由雌激素代谢紊乱引起。

  邝安堃在设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开展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应用现代医学方法探讨中医基本理论,为中西医结合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将内分泌学比作中西医结合的桥梁,认为用近代医学中内分泌学研究手段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探讨是大有前景的方向。

  杨之骏:1958年参加大面积烧伤病人邱财康的抢救工作,与抢救组成员一起探索出成功救治大面积烧伤病人方法的雏形,从而奠定了我国烧伤外科治疗水平国际领先的基础。其教授善于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医学知识,研制生产了烧伤病人专用的热风机,开创了热风疗法在烧伤治疗中应用的先例。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皮肤混合移植技术的研究,提高了大面积三度烧伤治疗的水平,这一先进的临床治疗方法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成为目前大面积烧伤治疗的主要方法,也使我国大面积三度烧伤治疗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皮肤混合移植的机理研究,通过组织病理学的观察,发现了皮肤混合移植后异体(或异种)皮肤排异的规律,为深入研究皮肤混合移植的机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为临床治疗大面积三度烧伤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他主持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皮库,使医院能储存分类皮源,以备急用。

  戴自英:他是中国传染病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临床抗生素学的奠基人。由戴自英教授主编的《实用内科学》、《实用抗菌药物学》这两本被视为经典的著作影响了我国几代临床传染病学医生,启蒙和教育了无数医务工作者。

  1963年他率先在国内建立抗生素临床研究室,完成全国抗生素70个种类的临床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工作。他提出的以小剂量氯霉素治疗伤寒、副伤寒的方法已被载入国内的教科书,被认为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案。他创建的华山医院传染病学科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传染病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感染科和抗生素研究所。

  张涤生:他毕生致力于整复外科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为中国整复外科医学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涤生打破传统的医疗观点,将“整形外科”更名为“整复外科”,从而扩大了医治范围。1964年首创远红外线烘绑疗法,,开创了中国淋巴学科之先河;1966年完成中国首例断指再植成功;1976年完成中国首例颅面外科手术;1986年又应用微波改进型代替远红外线;1982年完成世界首例一次性阴茎再造手术;1996年完成中国第一例胸壁修复手术,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发明的“张氏阴茎再造术”被国际整形外科同行称为“中国卷筒技术”。

  他还是中国第一个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人,1964年开始作吻合小血管游离皮瓣的动物实验,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是国内显微外科奠基人之一。

  黎鳌和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黎鳌长期从事烧创伤的系统研究、诊断和教学,是中国烧伤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中国烧创伤防治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就是由他亲手创建的,是国内最早的烧伤救治中心之一。2004年中央军委授予西南医院烧伤科“模范军事医学烧伤科”荣誉称号,是目前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医学临床科室。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成功救治了军、地烧伤病人7.5万余人,治愈率达99%。国际烧伤学会前主席Basil Pruit教授赞誉烧伤研究所为“世界烧伤外科的领导者”。在2015年、2016的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中,西南医院烧伤科稳居全国烧伤专科排名第1位。

  王振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俗称M3,原本是白血病里面比较凶险的一种。王振义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在我国众多血液病专家的努力下,M3患者的预后已经明显改善了,这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极大医学贡献之一,是少数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疾病。

  作为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他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汤飞凡: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在病毒学发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阐明病毒的本质。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日战争胜利后两次重建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机构——中央防疫处,并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生素生产研究机构和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主持组建了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质量管理机构——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

  沈琼:沈教授是中国管癌防治研究的开拓者,中国食管细胞学的创始人。1959年到艰苦的太行山区林县等食管癌高发区现场,从事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研究,研制出食管细胞采取器,并创立了食管诊断细胞学。沈琼教授发明的拉网检查法是世界上第一个食管癌细胞学诊断标准,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肯定。“沈氏拉网法”解决了食管癌早期诊断的重大难题,并为食管癌的防治及科研开拓了新途径,促进了我国食管癌研究的全面发展。

  满腔抱负的沈琼教授于2005年临终时遗憾的说:生不能攻克食管癌,死了就把我的骨灰撒在林县的龙头山上,看着后辈攻克食管癌。

  用叶酸拯救了无数家庭、婴儿的中国妇产科泰斗严仁英;将我国神经外科推到世界前列的王忠诚;中国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钟世镇;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有人曾感叹“任何人只要愿意去排队挂号,就能享受到任何医生、甚至顶级医生的医疗服务,这已经很伟大了。”其实,我们能做出这样的感叹,享受先进的医疗服务,离不开这些医生专家的开拓性工作。他们奠定了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石,本文难以穷尽这些伟大的医生专家,但对他们的敬仰绝不参任何杂质。

  前赴后继,为国人健康护航

  随着经济、文化、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人们开始面临各种新的健康问题。例如城市化、收入增加和老龄化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突增,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成为(2010年)导致中国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工业化和生态破坏引起的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危害带来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肺癌、胃癌、肠癌、血癌等各种癌症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医学的研究发展方向也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而变化,免疫治疗、细胞疗法、基因测序、介入治疗等疗法成为热点,PD-1/PD-L1抑制剂、CT-P13等是目前医药领域最热门的研究前沿方向。在这些新兴医学研究中,不乏中国医师、专家的身影,并且他们还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以下三位不同领域的青年人。

  白凡:他早前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远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并取得博士学位后,他曾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和日本大阪大学进行过博士后研究。2011年,满载着国外留学和科研工作中积累的丰富学识和经验,白凡选择回到母校任职,并先后承担多项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的科研项目。在北大工作期间,白凡研究员和团队一直致力于通过对癌症病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单细胞分析,深入探索癌症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实现无创癌症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评价的临床方法。

  近年来,他们已经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在CTC、肿瘤异质性及克隆起源等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报道了单个CTC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并获得广泛关注(PNAS,2013);他们通过单细胞基因测序分析了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以及肝癌等不同癌种中CTCs的特征与差异,进一步揭示了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和克隆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近期,白凡研究团队又把研究重点转到了小细胞肺癌上,通过CTCs实现对小细胞肺癌肿瘤突变特征的无创探测和病人化疗敏感性的预测。

  郭国骥:2017年10月,被誉为生物学领域人类登月计划的“人类细胞图谱计划”(HCA)正式拉开序幕。HCA旨在系统地描绘人体细胞图谱,对人体中所有(约37万亿个)细胞进行分类和测序。不管是对于疾病诊断,还是再生医学“种子”细胞的质量控制,细胞图谱无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今年2月,因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杂志发表了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年仅35岁的郭国骥获得了广泛关注。回国不到4年,其团队就自主开发了一套完全国产化的Microwell-seq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并对来自小白鼠近50种器官组织的40余万个细胞进行了系统性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哺乳动物细胞图谱。

  他表示,近10年的海外求学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唯有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强大,才能使每个个体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需要沉下心,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持续性地做出一些成绩,让中国科学届在国际上更有话语权。

  蒋慧:她是华大智造COO,2013年华大收购美国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并迅速进行计划转化与再开发,仅五年的时间华大就拥有了自主研发基因测序仪的核心知识产权和国内生产能力。她和团队已经给基因测序市场带来了4款获得临床批准的国产测序仪。2018年还研制出一款目前全球最高通量的基因测序仪。

  蒋慧表示在测序产业链中基因测序仪作为起点,为整个中下游测序服务提供最基本的支撑。但是长久以来,中国的基因测序上游一直都是国际企业垄断的局面。“贸易战、中兴事件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掌握核心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编者按:“前人栽树,后人养树”,充满智慧的中国医师和相关从业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正携手为我们打造一片愈加安全、卫生、健康的蓝天。

  本文作者:蓝龙莲

  值班编辑:江映雪


网页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