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腹胀腹痛?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可能得了胃息肉

2019-05-17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专访淮安市中山医院胃肠镜主治医师宁翀。
  世界医疗网(江苏)孙连洲通讯员/卜维伟报道胃息肉是一种比较大众的消化内科疾病,主要是由于胃粘膜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表层组织增生,引起胃息肉。有胃息肉患者一般通过内镜检查或者X线检查偶然发现,有胃息肉患者会出现腹胀腹痛、胃部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现在临床上通过胃镜检查或手术等途径发现胃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那么如何更精确地了解这一病症呢?就此问题,记者专访了淮安市中山医院胃肠镜主治医师宁翀,我们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
胃息肉的分型
图1.胃息肉的病理分型
  山田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性质,分为四型:
  I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始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界限;
  II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确的界限;
  III型:蒂隆起的起始部略小,形成亚蒂;
  IV型:有蒂,隆起的起始部有明显的蒂部。
  二、初始评估
  1、散发息肉:应当活检或切除。
  2、腺瘤性息肉和直径≥1cm的息肉:应当切除。
  3、多发息肉:切除最大的,并对其他息肉进行活检(至少是有代表性的活检),进一步治疗方案建立在组织学结果上。
  4、活检:在胃角、胃窦距幽门2-3cm的大弯侧和小弯侧,胃体距贲门8cm的大弯侧和小弯侧(胃体中部大小弯),共取5块活检。
中国消化内镜活检与病理学检查规范专家共识
  5、周围粘膜的评估:一旦对息肉活检或切除,应当同时对胃体和胃窦黏膜取活检,并行HP检测。
  对于年轻、有大量胃底腺息肉的患者应考虑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可能性。对于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推荐在非息肉部位活检,若伴有Hp感染,则应予以根治。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的医师,均应熟练掌握内镜下止血技术。
  三、胃增生性息肉
  从病理上,胃息肉可以分为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增生性息肉较常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胃体部最常见,可单发也可多发,一般直径小于0.5cm,呈半球形、球形或椭圆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或略分叶,顶端黏膜有时糜烂或浅溃疡。
  增生性(再生性)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分化良好,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但很少发生肠化,癌变率较低,仅1%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腺瘤性变),恶变几率会较前升高。
  组织学表现为腺体隐窝变长、扭曲或囊性扩张,稍有增多且排列紊乱。增生腺上皮细胞核呈单层,整齐排列于细胞的基底部,不具异型性,核分裂少见,间质较多。内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1、胃增生性息肉病因:
  ①黏膜损伤:增生性息肉常存在于慢性炎症长期存在的地方。
  ②HP感染:HP感染广泛的地方可占胃息肉的75%,且HP感染与息肉恶变相关。
  ③肠胃反流:反流进胃内的十二指肠液所含胆酸和胰酶是损害胃黏膜的主要成分,升高胃内pH,使胃泌素分泌增加,胃体腺增生;
  ④基因易感:PTEN蛋白、端粒酶活性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等。
  2、胃增生性息肉恶变:
  增生性息肉可恶变,但发生较少,约1%,是否HP感染一定程度上影响息肉恶变。1%-20%存在灶性异型增生,且当直径>1cm和有蒂时候风险会增加(欧美)。15年癌变率为1%-3%(日本)。我国为胃癌高发国家,治疗上更积极。
  3、胃增生性息肉治疗及随访:
  首先需要检测有无HP感染及胆汁反流,去除致黏膜损伤的因素;
  直径>0.5 cm建议内镜切除,伴/不伴萎缩性胃炎时七点活检;
  无症状≥1cm则切,有症状如出血/梗阻则切)(欧美);
  直径>2cm,合并出血或梗阻症状建议切除(日本);
  对外观正常黏膜进行初始评估,息肉范围之外提示异型增生或癌,应当行胃大部切除或EMR术;
  几乎所有患者在去除诱因及内镜切除后均能治愈,仅少数反复复发,可考虑进一步查PTEN蛋白、端粒酶活性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如有阳性,则更需要密切内镜随访及干预。
  4、高危患者:
  •OLGA分期系统3/4级,即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来自胃癌高发地的移民;
  •胃癌家族史;
  •每1-2年复查一次胃镜
  5、低危患者:
  •OLGA分期系统1/2级;
  •至少在术后3-6个月复查一次,以确保HP已经根除且无息肉残留;
  •1年后复查,3-5年后复查;
  •建议东方人每年复查。
  四、胃底腺息肉
  1、病理及内镜下表现:
  由一个或多个被覆腺上皮的扩张的泌酸腺体构成、多发、直径<1cm、光滑、无蒂。
  2、病因及恶变:
  HP感染率低、PPI使用率高的地方最常见;
  大多数散发,部分为多种息肉病合并存在,如在FAP人群中发生率为20%-100%;
  散发或PPI相关几乎无恶变潜能,但也有罕见病例表现为异型增生;
  FAP相关胃底腺息肉中,30-50%存在异型增生,大多数为低级别;
  3、胃底腺息肉治疗:
  ①≥1cm,伴发溃疡或发生于胃窦则切除;
  ②≥20个,发生于胃窦,小于40岁,合并十二指肠腺瘤,需警惕家族性息肉病,建议结肠镜;
  ③如考虑PPI相关,建议减少或停用PPI,如H2b不佳,更换PPI种类并选用最低有效剂量;
  4、随访:
  散发或PPI相关不建议常规复查;FAP相关推荐定期复查
  五、胃腺瘤性息肉
  占胃息肉的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比女性多见(2:1),好发于胃窦部
  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或蒂粗而短,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绒毛状)
  1、组织学分类(按WHO分型):
  •管状
  •乳头状(绒毛状)
  •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2、病理及内镜下特点:
  •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萎缩和肠化的背景、多伴Hp感染;
  •单发、分叶状、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胃窦。
  3、病因及恶变:
  •最常见的胃肿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6%-10%;
  •多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
  •大约8%-59%的腺瘤同步存在胃癌;
  •其逐渐增大的尺寸、绒毛状外观、异型增生的分级均与恶性程度相关;
  有研究提示高级别、低级别的癌变率在1、5、10年分别为25%、30%、33%和2%、3%、4%;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达10%-20%,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2 cm时需警惕恶变。
  •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
  •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
  •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高;
  4、胃腺瘤性息肉治疗及随访:
  建议切除,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术后一年复查胃镜,高危患者应6个月内复查,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随访复查一次,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
  5、高危患者:
  ①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系统3/4级,并存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②来自胃癌高发地的移民;
  ③胃癌家族史;
  ④FAP相关:长期定期监测。
图2.慢性胃炎OLGA分期标准。注:组织萎缩(包括生化性和非生化性)参照胃炎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程度评分,阴影部分为胃窦(包括角切迹)和胃体不同萎缩程度评分组合下的慢性胃炎OLGA分期结果。
图3.慢性胃炎OLGA分级标准。注:组织炎症(包括急性和慢性炎症),参照胃炎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程度评分,阴影部分为胃窦(包括角切迹)和胃体不同炎症程度评分组合下的慢性胃炎OLGA分期结果。
专家简介:
  宁翀,从业27年,曾在上海仁济医疗液化内科从事内科工作,上海市消化内镜委员会委员,擅长于内科的诊断、治疗,消化内镜下的检查及各种内镜下的诊疗操作,在省及国家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淮安中山医院内镜专家。
  门诊时间:早八点到晚五点
相关链接:
  胃息肉手术后要注意什么
  1、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当天可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2小时一次。如无不适反应,次日可给适量清流质饮食。
  2、第3日给全量流质,每次100~150ml。每日6~7餐,饮食原则为:食物无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2~3小时进食一次,宜选不宜胀气,不过甜的食物,如鸡蛋汤、米汤、菜汤、藕粉等。餐后宜平卧20~30分钟。
  3、若术后恢复正常,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等,每日5~6餐,呈半流质状,其蛋白质含量达到正常需要量,纤维含量极少,少量多餐。
  4、胃息肉患者出院后可进食软饭,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禁忌烟酒,饮食有规律,术后3~6个月后可逐渐据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平时在注意饮食卫生的同时,还要注意胃部的保暖,少吃生冷、辛辣食物,尤其是体质较弱者和老胃病患者,要多吃熟食和暖食,以免对肠胃造成刺激。

值班编辑/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