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讯快报 > 行业动态 >

内分泌代谢科殷峻主任医师谈诱发糖尿病的元凶

2017-11-1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殷峻医生

核心提示:“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我应该怎么吃?”“我每天应该吃多少?”。患者最纠结的就一个字——吃!糖尿病是吃出来的吗?1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与饮食关系不大,至少没有肯定的因果联系;但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就大得多,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绝对是诱发糖尿病的元凶之一。
       《汉书》云:“民以食为天。”自古至今,中国人的饕餮文化积累得博大精深,吃在中国既是一种生存所需,也是集享受与社交为一体的活动。国人所谓的请客就是请吃饭,领导视察、亲朋聚会,“吃”,永远排在第一位。甚至在上海话里,还有“吃生活”、“吃耳光”、“吃官司”、“吃香”等等,好的坏的都能吃。国人对吃如此痴迷,以致于我作为一名内分泌代谢科的医生,每天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医生,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我应该怎么吃?”或者“我每天应该吃多少?”。总之,患者最纠结的就一个字——吃!

糖尿病是吃出来的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糖尿病本身乃高度异质性的疾病。1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与饮食关系不大,至少没有肯定的因果联系;但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就大得多,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绝对是诱发糖尿病的元凶之一。这里,我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个很特别的例子——印第安匹马民族。

       印第安匹马是全世界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民族,大约一半的匹马成年人都有糖尿病,而这些患者中95%是超重或者肥胖。有趣的是,此现象仅仅出现在二战后的美国,无论二战前的美国匹马人还是如今居住于墨西哥高原的匹马人,糖尿病发病率均与其他民族无异。美国学者从匹马民族的案例中提出一个“节俭基因”的假说,即人类原本是为适应恶劣环境设计的,节俭基因能够将人类饱足时摄入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储存起来,以备饥饿时利用,说白了,就像简化版的骆驼。骆驼遇见植物的时候,能将食物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驼峰里,等到饥饿时使用。人同样能够将多余的食物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以备食物匮乏时使用。问题是,我们已经步入小康社会,忍饥挨饿的年代变为历史,饿肚子的机会越来越少,而节俭基因依然在辛勤地工作,将食物变为身体的脂肪,于是肥胖与糖尿病在近一二十年爆发性的增长。虽然我们没有匹马人那么夸张,但如今中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高达10.9%。

       匹马印第安人的高患病率是因为他们突然从美国二战前的贫困转向战后的富裕,饮食没有节制而造成肥胖和糖尿病,其实他们是现代社会全人类的缩写。美国如今满大街的胖子,说到底都是吃出来的。我在美国工作时,有一个从北欧移民过来的朋友曾对我说:美国人喜欢甜食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你看我女儿她们都拿果汁当水喝,果汁那么甜,从小天天喝,长大后怎么办? 

果汁为什么那么甜

       因为果汁富含果糖,而果糖是食品工业的一项成功秘诀。果糖大量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甜度大约为蔗糖的1.5倍,是最甜的单糖,而且它的甜味感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会掩盖食品的其它风味;与之相比,蔗糖的甜味在口腔中30秒后才会消失,因此会掩盖食物的原味;另外,温度越低,果糖的甜度越高,口感也越好,因此特别适合作为冷藏饮料的甜味剂。果糖还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无论蛋糕、面包还是糖果加入果糖后都能保持水分,不致干结、糖分析出结晶。因此,果糖产品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商品化之后,迅速成为食品工业的宠儿,产量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奇迹般的增长。上世纪80 年代,美国饮料与食品行业,蔗糖原料已经完全由果糖替代,从1975 年至1995 年的20 年间,世界果葡糖浆产量增长了十余倍,如今果糖消费量已占食糖总量的40 %。

       果糖相比葡萄糖或蔗糖看上去要健康一些,比如生糖指数较低,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此理论上并不增加胰岛负荷。但美国的流行病学专家却发现,果糖恰恰是肥胖大流行的祸首之一。果糖从六十年代开始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而肥胖发生率也从六十年代开始飚升。果糖摄入短期内的确对血糖影响较小,但它很容易被肝脏代谢转化为肝脏和脂肪中的甘油三酯,因此长期过量摄食果糖易于导致肥胖、脂肪肝、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等,最终也会引发糖尿病。由于软饮料工业的竞争,为吸引消费者,饮料里正掺入越来越多的果糖,而消费者的口味因此变得越来越甜,又反过来刺激饮料厂商掺入更多的果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在食品工业和消费者的你追我逐下,过量的果糖直接危害到甜品喜爱者的健康。

       美国人的口味甜得让我这样的老派中国人无法适从。美国超市里的糖都像面粉那样一大袋5磅10磅这么卖的,我经常跟我的美国朋友说:你们是在蜜水里长大的。这是实话,他们进食的糖比我们不知道要多多少。然而,可怕的是,中国人尤其新新人类正在步美国人的后尘。
肥胖、糖尿病与零食和饮料的摄入量

       我回国工作后,深感“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以往科室里有什么小事情庆祝,都是一人送一瓶茶,如今变为热咖。茶是一种健康的饮品,不需要添加任何辅剂就能饮用,咖啡则不同,一般需要加伴侣和糖才有好味道。而咖啡伴侣的主要成分为氢化植物油,那都是反式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的危害更大,能升高血液中的坏分子——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另外,再加上它的高热量,不仅能导致冠心病、糖尿病等,还能诱发乳腺癌。咖啡中除了氢化植物油还要加糖,糖的危害无需赘述。我唯一不解的是,为何国人的口味越来越洋化?

       除咖啡外,另一件让我郁闷的就是榨菜居然变甜了。我从小的概念里,榨菜都是咸的,可回国后居然发现,榨菜也能做成甜的。国人的口味在近十年甜化许多,与之相伴的,自然是糖尿病发病率的节节攀升。

       美国的研究已经揭示,肥胖、糖尿病与零食和饮料的摄入量呈直接相关。其实,一日三餐已经足够我们生活所需,零食与饮料对人体而言都是额外的负担。我们都知道,出现糖尿病是因为胰岛功能衰退。胰岛是内分泌器官,不同于肌肉,它的功能无法通过锻炼而增强或维持。某种意义上,胰岛就像女性的卵巢,能排出多少卵子是天生的,排完就会绝经,没有人能够改变。同样,胰岛功能也是天生的。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都能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分泌就像挤牙膏,挤得快光了就会生糖尿病。因此我们每个人想长命百岁都应该尽量节约胰岛素,不要胡吃海喝逼地胰岛超负荷运转,过早功能衰退。

       说完饮料,再谈水果。水果相比蔬菜,含糖量及热量都要高,因此单论生吃的话,蔬菜比水果健康,然而炒蔬菜一般要放油,热量因此成倍地增加,比较起来就比较困难。当然,如果哪位朋友习惯生食黄瓜、番茄,肯定比吃水果要好。

       水果的特点是热量较低,含糖量较高,因此对糖尿病的影响非常复杂。举个例子,西瓜是热量最低的水果,同时血糖指数最高,糖尿病患者最好远离西瓜,否则血糖会扶摇直上难以控制,但对健康人而言,适当食用不会影响健康,毕竟热量低,不可能吃出个胖子,当然,大量进食也会让胰岛不堪负荷。单就热量而言,多汁的水果比水分较少的水果要健康,具体的说,就是瓜类热量较低,比如西瓜、香瓜的热量与蔬菜差不多,而枣子的热量就比西瓜高出五至六倍。日常水果中,香蕉水分较少,因此与梨、苹果相比,热量较高(香蕉的血糖指数也比较高)。同理推导,果脯的热量比鲜果高出一大截,举个例子,每100克葡萄含50千卡热量,但晒成葡萄干后,热量增加到每100克341千卡。因此,果脯蜜饯之类,少食为宜。

餐前吃水果有利健康

       水果理论上应在两餐之间食用,但个人之见,餐前食用可能更佳,用水果填填肚子,少吃点饭菜,易于总量控制,否则两餐之间加一顿水果,量很难把握。

本文主要谈吃,不过读者应该知道,吃并非糖尿病的全部,我经常对病人说:“少吃多动!”运动与吃在糖尿病上地位相同。所谓现代生活方式形象的说就是“好吃懒动”。运动本身能消耗血糖,动员储存的脂肪,不仅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还能减轻胰岛负荷,另外,也兼有舒缓压力,抗焦虑抗抑郁的作用。肌肉不动光动胰岛,糖尿病不远矣。

       饮食运动这些都是外在的,内在的是遗传易感性。2型糖尿病往往一窝一窝生的,我在门诊经常见到一个人代一家子来配药,或者姐妹几个结伴来看病,因此遗传是不能小觑的因素。

       最后回到前面说过的“节俭基因”, 中国有句古话:“要让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其实成年人一样,人本来就应该半饥半饱的,有机会饿饿,这样才是人之自然;不能光想逞口腹之欲,让胰岛“操劳过度”。现在很时髦低碳减排、绿色环保,事实上你不用考虑怎样去做,只要每天少吃一点,少喝一些,给自己减负,就是给地球减负,所谓的低碳生活不外如此。

专家简介:

 
殷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从事博士后工作多年,长期研究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及治疗。



网页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