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耳鼻咽喉科 > 分泌性中耳炎 >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2014-08-2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首选非手术治疗3个月,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病因治疗,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清除中耳积液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治疗】

  首选非手术治疗3个月,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病因治疗,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清除中耳积液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抗生素:急性期可根据病变严重程度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2)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用1%麻黄碱液和含有激素的抗生素滴鼻液交替滴鼻,每日3~4次,注意一定要采用仰卧头低位的滴鼻体位。

  (3)促纤毛运动及排泄功能:稀化黏素类药物有利于纤毛的排泄功能,降低咽鼓管黏膜的表面张力和咽鼓管开放的压力。

  (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口服,作辅助治疗。

  (5)咽鼓管吹张:慢性期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尚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隔日1次,每次每侧1ml,共3~6次。

  2.手术治疗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小儿用全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图6-7-1)。必要时可于1~2周后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时应作鼓膜切开术(图6-7-2)。手术可于局麻(小儿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黏膜。

  (3)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者,中耳积液过于黏稠不易排出者,头部放疗后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均可考虑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

 

 

  (4)长期反复不愈,CT值超过40Hu者,应怀疑中耳乳突腔有肉芽组织等不可逆病变形成,特别是发现有听小骨破坏时,根据病变所在部位,应尽早行单纯乳突凿开术,上鼓室开放术,或后鼓室切开等手术清理病灶。

  (5)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鼻息肉切除术等。扁桃体炎反复多次发作或过度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