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

多“咳”知秋讲养生

2018-10-11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入秋之后,天气干燥,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的粘液痰,却总是咳而不爽,多“咳”知秋讲养生?

  秋季多发咳嗽。祖国医学认为,在五行中,肺与秋均属金,故肺与秋令相应。秋季“燥邪”当令,而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如果是受到燥邪侵害,肺气壅遏,气道不利,肺气失宣,易引发咳嗽。肺位于五脏之最高位,故被称为华盖,秋季“燥邪”伤人最易伤肺。


图片来源:Flickr ·Ryan Boren

  人们在炎热的夏季,过度汗出,容易伤津耗气,若不注重体质的调理,正气尚未复原,又进入秋燥的季节,燥邪更易趁虚伤肺,引发咳嗽。秋季易发过敏性疾病。该季节空气中飘浮的吸入性过敏原种类较多、密度较高、数量较大。在过敏原的作用下,过敏性鼻炎、咳嗽、哮喘等病最易复发。秋季天气冷热不定,早晚温差较大,易引起感冒。感冒是咳嗽的重要诱因,特别是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患者最易因感冒复发加重。

  秋季燥咳因其病因的不同,可分为温燥(燥热)和凉燥(风燥),其在治疗上也各有明显差别。


图片来源:Pexels

  温燥一般发生在初秋,此时天气还比较热,易感受燥热之邪,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常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黏痰,不易咯出,甚至可见痰中带血,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初发病时,还常伴有发热和畏寒。

  治法: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治方:桑杏汤(桑叶、杏仁、北沙参、浙贝母、豆豉、栀子皮、梨皮)。热甚伤津较重,可加天花粉、麦冬;咽干而痛,可加射干、桔梗、甘草;痰黏难咯,可加瓜蒌皮、前胡、麦冬。病久,气阴两伤者,可用清燥救肺汤加减(生石膏、桑叶、麦冬、太子参、胡麻仁、杏仁、枇杷叶、阿胶、甘草)。痰稠难出加桔梗、前胡、瓜蒌皮;咯血可加侧柏叶、白茅根、藕节炭、连翘;津伤甚者可加石斛、生地、北沙参;大便不爽可加大黄、槟榔、当归。

  凉燥一般发生在深秋,深秋风寒之邪侵袭肺卫,凉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类型,病发时畏寒,发热很轻,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咯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

  治法:辛散温润、宣肺化痰,治方:杏苏散(苏叶、杏仁、制半夏、茯苓、甘草、前胡、桔梗、枳壳、橘皮、生姜、大枣)。表寒重可加豆豉、牛蒡子;头痛甚可加川芎、防风、白蒺藜;痰多胸闷可加川贝、紫菀;表邪已去,久咳不止者可加百合。

  轻度咳嗽,可考虑通过饮食进行调理,适当进食一些养阴生津之品,如百合、蜂蜜、梨、莲子、银耳、葡萄及各种新鲜蔬菜等,少吃辛辣燥热之品。银耳大米粥、莲藕大米粥、山药大米粥、大枣银耳羹,加入适量白糖或冰糖,均有一定的润燥止咳作用。

自我保健应该做什么?

  防寒保暖:秋天是天气冷热交替之时,要及时添加衣物,防寒保暖。人们常说秋季要冻一冻,但是秋冻不是任何人都适宜的,尤其对于年老体弱的人,不要盲目秋冻,该添衣服时就要及时加衣。秋季还特别需要注意颈部的保暖,注意防止感冒。

  生活有规律:人的体质虚弱与休息不足有很大关系。秋季宜早卧早起,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避免长期过劳和精神紧张,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调节饮食:应合理调节饮食,多食富含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秋季可多吃些滋阴润肺的水果、蔬菜。天气转凉的时候,要少吃寒冷的食物。咳嗽时的饮食更加要注意。忌食海鲜,如虾、蟹、鱼等,以免加重咳嗽。忌食肥甘油腻之品,如油炸、煎烤食品,动物内脏等,少食花生、腰果等坚果类食物;少食甜腻食物,如奶油糕点等。以上食物易助湿生痰,损伤脾胃。

自我保健中不应该做什么?

  不要乱服润喉片。因为润喉片具有收缩口腔黏膜血管的作用,在口腔无炎症时经常含服会使黏膜血管收缩,引起黏膜干燥破损,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

  不要乱用止咳药。由于秋季燥咳是一种特殊的咳嗽,常被误诊为普通的咳嗽而错误地使用止咳药。止咳药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可直接抑制位于延脑的咳嗽中枢而产生止咳作用;二是末梢性的止咳药,口服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使黏膜少受刺激,而达到止咳作用。常见的有苏黄止咳胶囊、强力枇杷露、肺力咳等。用止咳药来止咳,治标不治本,还会掩盖症状,延误治疗。

  不要乱服感冒药。秋季燥咳由于其表现和感冒极相似,常常被误诊为感冒。其实,秋咳属于秋天的燥邪侵犯人体所致,还只属于一种外感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或乱服感冒药、抗生素等,这会逐渐损耗人体正气,病情就会由外感转为内伤咳嗽,使得病人的病程延长,病情更加严重。

  不要不分“温凉”乱用药。秋季燥咳按照病因,可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温燥一般发生在初秋,温燥的症状有咳嗽少痰、不易咳出、咽干鼻燥等特点,治疗上主要是疏风清热、润肺止咳。凉燥一般发生在深秋,其症状往往容易与感冒混淆,如头痛、恶寒、发热,但无汗无痰,治疗上主要是疏散风寒、润肺止咳。

自我保健应当注意什么?

  注意防寒。初秋往往早晚凉中午热,如果清晨出门穿件比较适度的“厚衣”,到中午就会太热或出汗,一冷一热极易感冒。主张入秋后早晚凉时穿两件上衣,以便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有利于预防感冒引发的咳嗽。

  注意饮食。秋季燥邪当令,所以一般秋季食养主张“减辛增酸”,多吃些酸味甘润的果蔬。但应切记,秋食瓜果应适度,不要像夏季一样过食。“秋瓜坏肚”,就是说立秋以后如果再继续生食大量瓜类,容易引发胃肠疾病。特别是脾虚患者更应注意护胃。中医认为,脾属土,肺属金,脾土生肺金,脾与肺是母子相生关系,因此,脾主健运正常才能保证肺主气、宣发肃降功能正常。

  注意防过敏。秋季是植物的花粉旺盛期,特别是在多风干燥天气,空中花粉浓度会更高。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过敏性哮喘的患者,尽量不要到杂草丛生、野花遍野的环境中游玩。

专家简介:

  孟胜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擅长中医脑病(缺血性脑血管病、TIA、痴呆等)、心血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脾胃肝胆病(慢性胃炎、脂肪肝等)、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的中医药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六上午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孟胜喜
特邀通讯员/顾海鹰
值班编辑/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