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2019中国医师节 >

为师:传道、授业、解惑

2019-08-17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指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授业”是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惑”要求老师要有效地解决学生知识方面的困惑,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赵志礼:没有一点底气,不敢站上讲台

  63岁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生药学教研室主任赵志礼,最近12年来已是第18次入藏,往往一呆就是一两个月,从米拉山到色季拉山,从山南到亚东,大部分时间都跑野外、采藏药。每次入藏他都有高原反应,比如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但这位药用植物学家,更愿像高山植物一样顺其自然,从不吸氧服药,而是接受机体应激,完成自我调适。

  作为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赵志礼从教几十个春秋,在高海拔藏区遍尝百草,实地取材验证西藏特有品种,在植物分类学报、中国植物志英文版以及欧美学刊发表新物种与新变种。长期以来,汉藏药学家一起溯源中华传统医药的“家族谱系”,手拉手探索现代化“本草纲目”。赵志礼首度进藏时,在西藏藏医药大学的前身——西藏藏医学院结识了噶务教授。两位药学家的共同徒弟尕让甲,曾赴上海中医大进修两年,边学汉语边学植物。如今,这个牧民之子已成为自治区藏医院里藏医药研究人员,成功考到赵教授门下,今秋来沪读博。这是首个在沪深造的藏族中药学博士生。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正在西藏铺开,平均每个县抽取二三十个采样点。“千百年来识物记名的藏药认知方式,现在更应分一分‘目科属种’。”赵志礼语重心长,“如果上游来源不清,医生开方混用品种,那么方子也就弄错了。”

  藏药资源库有3000多种药植,要穷尽常用藏药的遗传脉络绝非几年之功。好在赵志礼身后,中医大西藏暑期实践团也在自治区医院、制药企业、药材市场及日喀则种植基地等处所梳理当地药材。赵志礼每年都带教《药用植物学》这门5学分大课。野外实习基地采药的时候,山林之间,上午采、下午认,个个都要过关。赵志礼的课程有出了名的高挂科率,重修者约占三成。但这也挡不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有一次百多人听讲的阶梯教室有次突然停电,学生无人退堂,个个打开手机闪光灯,硬把课堂点亮了半小时,直到恢复照明。

  刘颖斌:甘于人梯育英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的刘颖斌教授平时给人的感觉踏实厚重,只要一走上手术台,稳重的气场和气定神闲的态度就让大家焦躁的心有所平静。解剖清晰、层次分明是刘颖斌教授对自己手术的要求,力求将每一台手术都做成精品。这种可贵精神,得益于恩师彭淑牖教授的言传身教。彭淑牖教授是享誉国际外科学界的著名外科学家,87岁的他仍活跃医疗实践和研究第一线,刘颖斌教授跟随恩师学习工作多年,是老师大医匠心的忠实传承者。

  自2008年委任普外科主任以来,刘颖斌十分注重学科的梯队建设。他认为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必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教书育人,培养更多的医生为患者服务;二是要带领团队研究新的诊疗技术,提高诊治水平。刘颖斌身体力行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传、帮、带”。

  在短短几年的发展中,普外科各项业务总量连续数年稳居医院首位;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总量持续数年领跑全院;团队关于胆囊癌的侵袭转移机制研究获华夏医学一等奖、关于胃癌早起诊断和手术方式的创新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创下全院记录;普外科主持Ⅰ期胆囊癌的临床试验,开创新华医院零突破;科室连续数年获医院“激情科室”称号。至今,普外科已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建设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潜力学科、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中心及上海交通大学胆道疾病研究所、外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科室斩获了多项国家级学术职务,各亚专业均有学科骨干担任国家级学术组织委员。普外科还涌现出了一批上海市启明星、医苑新星、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杨帆计划、上海市教委、上海交大医学院“百人计划”、“优秀青年教师”以及“优秀医学人才”等。

  凭着甘为人梯的精神,刘颖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方法传授给大家,他带出了一个成绩斐然的学生团队,共指导、培养了29名硕士研究生,22名博士生及7名博士后。

  正是因为刘教授精湛的医术、严谨的学风和对学生的无比关爱和温情,越来越多的学子都希望成为他的学生,他的医德和医术,也传承给一代代的学生。

  邵志敏:“威名”背后深藏师者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为人低调,虽拥有众多头衔,还是最爱别人唤他“邵医生”。

  而提到教学,听闻他是严格、甚至有点儿冷酷的老师:学生的每篇论文,细节角落都要仔细斟酌;学生的每次答辩,从内容章节、到语音语调、表达传播,均有缜密讲究。乳腺外科余科达副主任医师说,“如果你准备不充分,那么会心虚,就会害怕邵老师;每个间歇,他都可能问及你对临床诊治的理解、对科研探究的见地。”

  但是学生们一致认为:邵老师是公平而开放的“大牛”医生,“只要你有能力与他站在同样的对话平台,他会尊重你的想法、甚至采纳你的意见。”学术上他异常严谨,对弟子的成长甘于做肩膀、搭平台。邵医生嘴上说的是,“你们年轻,没有资本放松;现在不拼,更待何时?!”手头做的是,介绍学生参加高水准学术交流论坛、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出国进修机会……培养学科人才的传统为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储备了济济人才。“人品至关重要,做一位简单的人,方可做好一位纯粹的医生。”这是邵志敏挑选学生的标准,更是他从医的准则。

  曹烨民:培育人才,积极宣教

  曹烨民是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99年7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就来到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工作。10多年来,他作为脉管科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继承脉管病学科创始人——奚九一教授的做人和行医的精髓上,并带领全科医护人员积极继承导师的学术理论和经验。他希望将科室办成奚九一教授所希望的“社会说好、病人说好、同行说好”的“三好科室”,医生则成为“三好医生”。

  曹烨民主任擅长于糖尿病、足静脉曲张、静脉功能不全、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各种脉管病的诊治,已先后主编了《中华医典》、《中医外科高级参考》、《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等多部著作。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硕士生导师,还承担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及全院的中医教学工作,培养、带教和指导本科青年医生。同时还积极帮助其他省市兄弟单位培养专业人士,已先后14次举办了全国性“奚氏脉管病新诊疗法学习班”,为来自外省市、自治区及上海市的兄弟单位培养了200多名临床医生,接待了数十余名外地医师来院进修。在医院的支持下,脉管科还成立了全国中西医结合脉管病医疗网络。近年来成功举办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海国际慢性创面处理学术论坛等会议。

  曹烨民也不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宣教活动,参加了上海和东方电台、东方网的医学科普知识的介绍和推广活动,撰写科普文章,参加市、区卫生局组织的义诊活动。深入基层社区会诊,为社区医生和广大患者开展讲座等。致力于脉管病诊治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病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服务宗旨,曹烨民主任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赞颂和推广。

  程黎明:一代名医是几代人的积淀与传承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骨科主任程黎明教授从医20余年,临床工作兢兢业业,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上海市劳模吴女士突发瘫痪,通过了解病史,程黎明教授认为该病人是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导致全瘫,尽快为吴女士进行了手术,解除压迫。传统的治疗到此告一段落,而程黎明教授为该患者制定了序贯性的全过程康复方案,由脊柱科专业康复师进行各项训练,在科室精细化护理下,患者的运动和感知功能竟奇迹般地渐渐恢复到正常,出院时吴女士和家人满含热泪:“是你们,同济医院脊柱外科程教授团队改变了我的后半生,是你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除了患者,程教授将大部分的心血都放在了学生身上。他重视教学在各教研室是出了名的,他说一代名医是几代人的积淀与传承的结果,我们今天能有一点点成绩那是学习了多少前人的经验和成果的,站在了多少巨人肩膀上的结果啊。他亲自主讲并构建同济大学优秀课程《骨与关节运动系统疾病》,建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骨科学教学示范病区;作为导师,已招收和培养硕、博士生30余名,悉心指导研究生系统学习和科研,每月组织研究生开展“seminar of study group”,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现已有多名博士生获得教育部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项目资助公派留学至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或至美国UCLA联合培养。学生中有十余人次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等。他多次被评为同济大学及医学院“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并荣获宝钢教育奖、上海市模范教师和同济大学育才奖一等奖等多项教学荣誉。

  程黎明教授非常重视临床教学质量过程的管理,积极倡导并组织附属医院开展早期接触临床、PBL教学、医学模拟教学等教学实践。他强调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依托医院“医学模拟教学中心”的平台,开展了有利于学生贴近临床的“情景模拟”诊疗教学,并提供教师专门针对化辅导和自由开放平台交流模式,给学生一个“小而全”的临床技能操作及自主学习的平台,显著提升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将规范培训的标准化病人应用于临床教学中,力求“规范”和“仿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成效显著,组织同济大学代表队获得了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1次华东赛区特等奖和3次全国三等奖。由程教授负责研究的课题《全程临床教学及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2014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文作者:蓝龙莲

  值班编辑:江映雪

 


网页版|手机版